
魯藜故居
魯藜故居位于許厝村大鄉(xiāng)東部,建于清末,故居為兩落家族大厝的倍列附房,坐東北朝西南,前為古厝,后為庭院,歷經(jīng)百年風雨,故居老舊,多處殘破。2005年村里重新給予修繕。1914年11月,魯黎出生在這里,三歲時隨父親僑居越南西貢。1932年初夏,魯黎護送病危的父親返回故里葉落歸根時,曾在此居住2年。1984年4月,魯藜和再婚妻子劉穎西再次返回故鄉(xiāng),小住了十多天。望著這樣平凡的雜石小平房,不由得讓人想起一句俗語:“英雄莫問出處,豪情不問陌路”。

大榕樹
在魯藜故居西南面,生長著一株高大的百年老榕樹,枝繁葉茂。村民稱她“東角榕”。她的樹冠直徑達三十米,她的虬髯飄拂,一個長長的分枝長到十多米長,又扎進土里,彎成一座榕根“拱橋”,成為一道別樣風景。1984年4月,魯藜回到闊別半個多世紀的故鄉(xiāng),默默佇立于蔥蘢繁茂的榕樹下,撫今追昔,老淚縱橫。他一往情深贊美家鄉(xiāng)的老榕樹:“她巍然如故 , 不,比過去更蒼勁,更寬厚 , 更深刻,更繁郁 , 歲月被淹沒在她的濃綠里 ,痛苦被融化在她那高大的氣魄中……無論多么柔美的異國風光奇花異木,也不如故鄉(xiāng)的榕樹那么渾厚而莊嚴。”詩人正像榕樹一樣,無論漂泊多么遙遠,他的根永遠深深扎在故鄉(xiāng)的泥土中。

許厝宗祠——傅立三拍攝
許厝許氏宗祠位于許厝村大鄉(xiāng)東面,始建于北宋年間,至今已有757年的歷史,是閩南地區(qū)較早的宗祠之一。它不但具有鮮明的閩南古建筑特色,而且是閩南地區(qū)具備皇宮式建筑風格的唯一宗祠。據(jù)譜志記載:蕭山許氏家廟,創(chuàng)于十三世祖考、二十三府君許元英共謀修葺。明嘉靖年間,被倭寇燒毀。歷代均有維修,文革動亂期間,被夷為平地,1990年重新翻建。蕭山許氏家廟坐西朝東(坐辛向乙兼戌辰),前后二落大厝。門外豎著旗桿,門上懸掛“許氏家廟”匾額,廳堂內(nèi)懸掛“兄弟鄉(xiāng)賢”、“世襲通判”、“文魁”、“武魁”等匾額。理學名宦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時曾為宗祠擇地,并留下“千峰起伏奔騰前獅后馬,九水回環(huán)映照右鵲左鴻”“ 父子同節(jié)度聲揚太岳,兄弟俱鄉(xiāng)賢名振蕭山”等墨寶。

許厝民樂大觀園
許厝民樂大觀園位于村莊中部,許厝小學遷移新校舍后,原校舍改作許厝民樂大觀園,2016年村委投入10多萬元,由85多名村民投工投勞,翻修許厝小學而布置的。校園面積3533平方米,建筑面積678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285平方米,一幢三層八間教室。
現(xiàn)在村內(nèi)的民樂促進會、農(nóng)民民樂團、少兒民樂團、南音社、高甲戲團等各類文娛團隊進駐民樂大觀園,在此排練活動。規(guī)劃中,一樓作為民樂講堂、南音社和晉安閣的排練場地;二樓作為少兒民樂團排練室、農(nóng)民民樂團排練室、高甲戲交流社和民樂器械儲備間;三樓作為老人體育協(xié)會活動場所。茶余飯后,村民們大多集中到這里演奏彈唱,孩子們從小浸潤在傳統(tǒng)音樂藝術的環(huán)境中快樂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