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10月31日訊(本網記者 繆欣蕓 文/林子健 圖)“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始建于康熙元年的集美區(qū)后溪鎮(zhèn)城內社,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小城,小城的故事特別多。無論是一座牽動兩岸三地情緣的“豪華”城隍廟,還是曾作為軍事重鎮(zhèn)而保留下的“ 拱辰門”“臨海門”等城門門額石匾,亦或是兩層樓高的烽火臺遺跡、罕見的五落大厝、9棵百年老榕樹,都 蘊藏著深厚的歷史印記。
作為當年長泰、林墩、同安蓮花等地商人從廈門出海的必經之路,城內曾經是繁華的茶馬古道,過往的 商戶,游學的學子,無不在這里往來,但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曾經的繁華已成過眼云煙,如今的城內城 ,又以怎樣的風貌示人呢?
城隍廟宇承載兩岸情緣
初進城內,眼前便被濃濃的城隍古韻包圍。位于的這座霞城城隍廟,至今已有350年的悠久歷史。城隍廟 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屋頂為重檐懸山頂,輔以精致、玲瓏雕刻,整體上氣勢巍峨,金碧輝煌。進入廟堂之內,兩側的墻壁可見大面積青石雕刻,像連環(huán)畫般,講述著古代的人物故事。據了解,600多平方米的青石雕刻在全市以往的文物普查中都是很罕見的。
    介紹人王堅峰告訴記者,城隍廟是涉臺文物點,自1821年分爐到臺灣后,城隍廟香火陸續(xù)傳播,現臺灣有霞海城隍廟分爐100多座,每年都有大量臺胞前來祭祖謁拜。兩岸同胞因城隍廟而結緣,霞城城隍廟因兩岸同胞的合作而繁盛,城隍廟成為了兩岸親情互通與民間信仰文化交融的盛地。
  王堅峰說,城隍廟曾被毀,今日霞城城隍廟能夠得以重建,與臺北市的霞海城隍廟密切相關。在歷史上,兩地城隍廟一脈相承,淵源深遠。霞城城隍廟不僅是臺北霞海城隍廟的“祖廟”,更是臺灣其他城隍廟的“太祖廟”。1821年,同安人陳金絨奉請霞城城隍爺金身渡臺,并于1859年在臺北大稻埕興建城隍廟。因懷念故鄉(xiāng)霞城和臨海門,因此取名“霞海”。此后臺灣其他地方也紛紛從霞海城隍廟分爐,在本地建起城隍廟,共尊霞海城隍廟為他們祖廟。
1991年,臺商陳文慶在廈門尋根時,偶然問到集美后溪城內村的城隍廟內有一塊寫有“臨海門”字樣的 石匾。他從小就聽父輩們說,先祖?zhèn)冏≡趶B門城內城的臨海門。他看到“臨海門”字樣的康熙年間城頭石刻碑 文所載與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說法完全一致,再仔細對照史料記載,確定這就是他們苦苦尋找的臺灣城隍廟祖廟。其后經過陳國汀兄妹的集資重建,如今的城隍廟雕梁畫棟,氣勢恢宏,被譽為全省最豪華的城隍廟。據了解,四根雕刻著龍的青石龍柱在重建時就已價值20多萬。
每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二——城隍爺的祈安廟會迎神慶祝,周邊村莊的村民都會前來朝拜,臺灣等地的城隍 廟主事及信眾也會組團前來進香,共襄盛舉。目前立于廟中的“臨海門”石匾,不僅是珍貴的文物,也是歷史 的見證,城隍廟成為了兩岸親情互通與民間信仰文化交融的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