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年,上海集體婚禮
民國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也是中國婚姻變革的重要時代。新知識階層推崇西方現(xiàn)代文明婚姻,主張自由戀愛,而文化程度是其中一條重要的擇偶標準。
早在二十世紀初,報刊上就不乏知識階層刊登的征婚廣告,同時也有不少青年男女為爭取婚戀自由而私訂終身的報道。蔣百里、郭沫若、張道藩等名人不但沖破了中國傳統(tǒng)包辦婚姻的束縛,還打破了種族的界線,紛紛與異國女子結(jié)合。
但另一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然是當時的主流婚姻形式,柳亞子、胡適、魯迅、梁思成與林徽因等人都經(jīng)歷過包辦婚姻?!渡陥蟆飞仙踔两榻B過一起父親因女兒自主結(jié)婚而將其殺害的極端案例,江蘇省議員周鉞因女兒周靜娟違背父命擅自結(jié)婚,竟將其淹死。“堂堂省議員,尚且如此不文明,何況市鄉(xiāng)愚民!”可見傳統(tǒng)禮教大防仍然難以逾越。

董竹君與夏之時
文明婚禮蔡元培倡導“以演講代替鬧洞房”
在婚禮儀式上,有別于傳統(tǒng)婚禮迷信、繁瑣、費時、耗財?shù)戎T多弊端,文明婚禮成為民國時的流行時尚。
上海錦江飯店創(chuàng)始人董竹君與夏之時于1914 年春在日租界結(jié)婚,新娘身穿白色紗裙,梳法式新娘發(fā)型,夏之時身穿西式結(jié)婚禮服,讓人眼前一亮。要知道董姑娘的西式結(jié)婚禮服,比后來廣為人知的宋美齡婚紗早了十幾年呢。邀請名流士紳到場主婚或演講,也是民國時髦婚禮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究其源頭乃是北大校長蔡元培身體力行倡導“以演講代替鬧洞房”。
根據(jù)北京1917年風俗調(diào)查報告,文明婚禮的流程大致是這樣:婚前男女互換訂婚證物。結(jié)婚時,地點設在公園或其他公共場所,配備證婚人、男女雙方主婚人、介紹人、引導員、司儀及樂手等。新郎、新娘及其證婚、主婚、介紹人以及男女方來賓等,席次都有特定安排。何時奏樂,何時男賓入席、女賓入席、證婚人入席、新郎新娘入席,何時證婚人宣讀證詞,何時新人簽署婚書,皆聽司儀號令。禮成,新人與親族見禮,接著男女方來賓向新人致賀,然后新人復致謝來賓。禮儀結(jié)束后便款待賓客,整個過程約莫半天工夫。文明婚禮最初盛行于京津滬大都會,后來逐漸流傳至沿海各城市的縉紳之家。
說到新人結(jié)婚時需簽署的婚書,民國年間的結(jié)婚證書一般有新郎新娘生辰、籍貫、家庭成員及各自姓名等內(nèi)容,并列出結(jié)婚日期、地點、證婚人、介紹人、男女雙方主婚人等詳細信息。北洋政府在1914年頒布的《關(guān)于人事憑證貼用印花條例》規(guī)定:婚書要貼印花壹圓,如不貼用印花或不蓋章畫押者,在法庭上無合法憑證之力。1934底國民政府公布的《印花稅法》將每張婚姻證書須貼的印花稅改到四角。金融界、教育界、洋行職員和知識分子新青年比較青睞這種官方出具的新式婚書。

民國年間貼過印花稅的結(jié)婚證書
舊式婚禮“宣統(tǒng)大婚”抵押40多箱故宮珍寶變現(xiàn)
盡管文明婚禮更顯時髦,但舊式婚禮依然很普遍,有一場舊式婚禮甚至轟動全國,那就是清遜帝溥儀于1922年12月1日舉行的大婚典禮。
“宣統(tǒng)大婚”絕對是當年驚爆眼球的頭版頭條,當年3 月份《申報》就提前預報“溥儀決定聘榮源之女為正妻,端緒之女為妾”。婚禮正式舉行之前,有三場重要的儀式,分別是納采、大徵和冊封。10月21日舉行納采禮,侍衛(wèi)官馬隊、儀仗隊和軍樂隊吹吹打打,舉著大清龍旗給新娘家送訂親禮。11月12日舉行大徵禮,儀式和納采類似,但給新娘家里送的東西就貴重多了,光給皇后的就有黃金一百兩、白銀一萬兩、金茶器一、銀茶器二、銀碗二、緞二百匹、配備鞍轡的馬二匹,另外還給皇后的父母兄弟甚至包括府上仆役都準備了錢財禮物。11月30日,溥儀在乾清宮降旨冊立皇后,再派大員二人為正副欽使,將鐫制了皇后名號的金冊、金寶送到皇后府邸。
到了婚禮這一天,淑妃文繡先行入宮,清晨三點多迎親隊伍便出發(fā),四點多鳳輿入宮,皇后降輿后,過大火盆,由福晉攙扶入坤寧宮,在此完成典禮后,喝交杯酒,吃子孫餑餑,舉行“合巹宴”,18歲的皇后和17歲的皇帝再一起入洞房。
這一日,北京市民紛紛相約“瞧小皇上娶娘娘去”,整個城市“好事者多拼一夜不眠, 沿途趕看熱鬧”。電影院放映前也用“皇上大婚”做廣告招徠觀眾,各地的遺老遺少更是“入京賀喜者甚眾”。12月3日小皇上在乾清宮受賀,清朝遺老穿清制禮服,民國政府官員則穿民國禮服齊聚一堂,另外前來祝賀的還有外國公使。
由于軍閥混戰(zhàn),北洋政府財政困難,連清帝退位時談好的每年四百萬優(yōu)待費都發(fā)不出,為了這場皇室婚禮,特意從關(guān)稅里撥出十萬元。小皇上原本以為經(jīng)費方面高枕無憂,結(jié)果卻發(fā)現(xiàn)錢根本不夠用,只得將40多箱故宮珍寶向匯豐銀行抵押變現(xiàn)。饒是如此,溥儀婚禮的排場竟然還不如民國官員嫁女,更比不上他的前任光緒皇帝大婚。

溥儀與婉容
婚姻變革“新生活運動”引發(fā)集體婚禮
婚禮本應豐儉由人、量力而行,不少有識之士呼吁改革繁瑣奢侈的舊婚俗。
蔣介石不但自己與宋美齡舉辦的是文明婚禮,還于1934年發(fā)起旨在改進國民生活形態(tài)、復興中華民族的“新生活運動”。為響應他的號召,上海市政府首開先河,于1935年4月3日為57對新人舉辦集體結(jié)婚典禮,圍觀者竟達萬人。
此后,集體婚禮逐漸受到民眾認可,其他地區(qū)紛紛效仿,據(jù)當時的政府檔案記載,江蘇、湖南、江西、廣東、陜西、新疆、湖北、河南、山西、四川、遼寧、河北、青海等地都出現(xiàn)了集體結(jié)婚的熱潮。
除了中式傳統(tǒng)婚禮和西式文明婚禮之外,民國的時候還有浪漫又刺激的“空中婚禮”。新郎是上海國民革命軍東路航空司令部司令劉沛泉,新娘是由美國傳教士撫養(yǎng)長大、畢業(yè)于上海滬江大學的王素貞,二人由朝鮮女飛行員權(quán)基玉介紹相識。1929年圣誕節(jié),二人舉行空中婚禮,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作為證婚人與介紹人權(quán)基玉同機前往,見證了這次婚禮。
民國作為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過渡的劇變時期,除了革故鼎新的婚姻變革之外,也需看到搶婚、童養(yǎng)婚、冥婚、典妻、納妾、沖喜、入贅、強迫婦女守貞等等陳規(guī)陋俗依然廣泛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