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色欧美视频,今夜无人入睡免费播放电视剧,日韩成人毛片在线,粉嫩av中文字幕,国产黄色大片在线观看,哥布林的洞窟,黄色小网站入口

您現(xiàn)在的位置:?臺海網(wǎng) >> 生活頻道 >> 文化 >> 知識分子  >> 正文

三代守墓人和一個世紀的粵劇往事:期待粵劇聲再起

m.dddjmc.com 來源: 澎湃新聞網(wǎng) 用手持設(shè)備訪問
二維碼

李家人守墓至李日河,已經(jīng)是第三代第五人,歷經(jīng)大半部廣東粵劇史。 

清同治年間,粵劇藝人購買了三處義地,其中之一就是現(xiàn)廣州三元里走馬崗路的“八和墓園”,也被認為是國內(nèi)現(xiàn)存唯一一座梨園公墓。

“以前這里全是山,里面都是山墳,邊上20米外有一座大水塘。”今年64歲的李日河說,3歲時,他跟著父親來墓地,坐在名伶薛覺先墓碑邊的獅子上,一位來掃墓的香港人給他拍了一張照,“可惜結(jié)婚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李家祖先居住走馬崗,自爺爺李祖禮起,到父親和母親,再到兄弟李日海、李日河,李家人守護這座梨園公墓,迄今有一百多年。

百年風雨,公墓已難見當年模樣。鄰近的物流公司往外擴張,墓園只是用一堵圍墻簡單圍住。4月3日上午,梨園行的弟子、親人零零落落趕來祭拜,不少人年過花甲,攜帶兒孫輩來上香。墓里都是老前輩,而下一代人學粵劇、聽粵劇的都少了。

 一位從廣州市郊趕來祭拜師父的老先生黯然回憶,從前師兄弟很多,他跟著劇團學戲,跟著師父做戲服,后來故人們“殘的殘,死的死”,眼看著粵劇衰落,他也轉(zhuǎn)行了。

粵劇在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但廣東省文化廳藝術(shù)處副處長孫旭亮介紹說,廣州市看粵劇的,大概只有2000人。

 

2010年左右,廣東省的粵劇團全面進行事業(yè)單位轉(zhuǎn)企業(yè)改革。2015年,國務(wù)院辦公廳52號文件提出,大力弘揚傳統(tǒng)文化,扶持戲曲,支持政府購買項目。

清明節(jié),歷史化成了一堆紙,在“八和墓園”的花色桶子里燃燒?;泟〉膫鞒信c創(chuàng)新之路還在延伸。

 

“守墓人”

 

剛下了一場雨,雨水“滴答滴答”往下落,一顆顆砸向整齊的墓碑。

李日河坐在墓園的平房門口,聽著從屋里傳出來的音樂——一首董文華的歌,一邊說起他們李家與粵劇的淵源:二十世紀初,爺爺李祖禮迷上了大戲。

 

剛下了一場雨,李日河坐在凳子上聽現(xiàn)代音樂。

明清時代,廣東已有戲曲活動,外江戲班(外省來的戲班)紛紛南下演出,本地戲班也在各地出現(xiàn),但一直到民國以前,廣東流行的多是外江戲班。

“城里的官員都是外省來的,他們喜歡請外江戲班去唱戲。很長一段時間,粵劇只在農(nóng)村一帶流行。” 研究粵劇二十多年的“八和會館”名譽主席崔頌明對澎湃新聞?wù)f。

民國十四年(1925年),“八和會館”召開會議,名伶千里駒提出,將沿用多年的“大戲”改為“粵戲”,即后來的“粵劇”,從此本地戲班得到了正名。

本地戲班到三元里農(nóng)村演出,村中青年李祖禮對這種戲很是喜歡。 “他后來經(jīng)常去茶館跟他們聊天”,李日河聽父親說,爺爺當年結(jié)識了很多粵劇藝人,加上家住附近,李祖禮提出給“八和會館”看守墓園。

從上個世紀初至今一百多年,守墓成為了李家的傳統(tǒng)。

1953年,李日河出生時,爺爺李祖禮已經(jīng)過世,父親李德成接手了墓園。李德成曾對子女回憶,“八和會館”一共購下四個墓園,最后只剩一個“八和墓園”。上世紀中期,“八和會館”一度被中止活動,墓園四圍也遭到“蠶食”,但李家人從未停止打理墓園。

 

李日河在八和墓園掃落葉

“八和墓園得以保存,主要因為薛覺先的墓在里面。”崔頌明說,當年薛覺先和梅蘭芳齊名,被國內(nèi)戲劇界稱為“南薛北梅”。

“文化大革命”時,除了薛覺先和唐雪卿(薛覺先夫人)的照片被打爛,“八和墓園”的墓碑所幸多數(shù)完好。崔頌明回憶,1986年,薛覺先遺孀張德頤和兒子薛鴻楷還曾到墓園祭拜薛覺先。

1987年,“八和會館”正式收回“八和墓園”。第二年,廣州市規(guī)劃局核定“八和墓園”的規(guī)模:面積為736平方米,合1.10市畝,一眼可以望到邊。

墓園內(nèi)有一棵很大的芒果樹,幾乎遮住了整棟老舊的平樓,那是李日河母親守墓時載種。1967年,父親李德成過世后,母親承擔起守墓這項義務(wù),她在墓園里種了芒果、木瓜等果木樹。

如今,這棵芒果樹每年能掛幾百斤果,秋天時,來掃墓的人有時也摘來品嘗。

芒果樹旁邊有一棵小枇杷樹,樹上有幾顆黃色的枇杷果。“那是我弟弟種的”,李日河說,弟弟李日海曾是一位的士司機,2004年母親過世后,他接手照看“八和墓園”,直到2012年因病過世。那片李日海曾經(jīng)種菜的地方,成為了他最終的歸宿,他也是墓園最后一位入葬者。

因為場地面積所限,“現(xiàn)在的墓園,不能人進,也不能人出。”“八和會館”總務(wù)部主任小蝶兒說。

 

八和會館

 

李日河記得,他小的時候,父親經(jīng)常一個人去看戲。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李日河父母有一張優(yōu)待證,“帶上這個證,可以免費在全廣州任何一間戲院看大戲。”

那時廣州剛剛解放,有半個世紀歷史的“八和會館”,在粵劇行業(yè)里發(fā)揮業(yè)內(nèi)協(xié)調(diào)作用。

19世紀末,鄺新華、獨角英和林之等粵劇藝人建立了粵劇行會組織“八和會館”,開啟了廣東粵劇的新起點——開辦八和小學,設(shè)立養(yǎng)老院和規(guī)范梨園公墓。 

“那時入會員需要交白銀一兩作為‘份金’”,崔頌明說,“八和會館”成立開始,就是整個行業(yè)的管理者。“誰沒有工作了,哪里有糾紛了,包括生老病死,八和會館都管……”

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前,以薛覺先為理事長的“八和會館”劇團為支持前方戰(zhàn)士,在廣州海珠大戲院舉行義演籌款。此后,薛覺先和馬師曾又同臺演出(兩人曾被稱“薛馬爭雄”),粵劇界幾乎無人置身事外。

民國初年到抗戰(zhàn)期間,是粵劇最輝煌的時期,所有戲班都加入八和會館。“抗戰(zhàn)勝利后,很多戲班去了香港、澳門、新加坡……”崔頌明說,他們把“八和會館”帶了出去,并在世界各地建立起八和會館分館。

1946年,美國和新加坡粵劇藝人捐了一萬美金回來,在廣州恩寧路購買了一間房子作為會址,即現(xiàn)在廣東“八和會館”祖屋。1949年后,它移交給廣州市總工會,標識其作為行會的性質(zhì)告一段落。

恩寧路177號,兩扇高達4米、厚10厘米的柏木大門背后,不時傳出低沉、悠揚的曲調(diào),仿佛在訴說上個世紀的故事。

 

八和會館大門有四米高

有人在會館內(nèi)唱折子戲,星期一到星期六的上午,經(jīng)常有“私伙局”過來唱粵劇,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今年82歲的小蝶兒說:“我們?yōu)樗麄兲峁﹫鏊?,但不對外開放。”

“小蝶兒”學名叫嚴笑芳,生父是被譽為粵劇“武生王”、行內(nèi)尊稱為“四叔”的“靚次伯”,母親“蝴蝶女”也是粵劇花旦名伶。她很小就開始唱,開始跟母親一起,后來自己一個人唱,相繼加入多個粵劇團。

“1968年,(粵劇團)全部解散了,后來我去了工廠……退休后才回到‘八和會館’。”小蝶兒說,因為沒有收入來源,包括八和館主席、八和墓園的“河哥”,所有人都是義務(wù)服務(wù),沒有工資。

大廳有一座金光閃閃的華光師傅圣像,每年的秋天,八和子弟都會共聚一堂慶祝華光師傅誕。“它體現(xiàn)了粵劇人的精氣神”,《南國紅豆》雜志執(zhí)行副主編羅麗說。華光師傅一直是粵劇戲人的精神偶像,但幾乎沒人能說清它們之間的歷史淵源。

 

八和會館會員證。

15年前,廣東八和會館祖屋破敗不堪,被相關(guān)部門鑒定為危房,一直到2002年籌集資金重修后才回復了現(xiàn)在的樣子。

八和會館現(xiàn)在有會員有一千多人,他們遍布海內(nèi)外全世界,“填一個表格就可以入八和會館會員了”。廣州振興粵劇基金會秘書長蘇小玲說:“它(廣東‘八和會館’)以前做實事,能幫演員找到工作,現(xiàn)在只是一個精神家園的作用。”

 

粵劇改革

“(討論)振興粵劇,我聽了30年了……”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紅豆粵劇團團長歐凱明說。

1991年,他在廣西粵劇團,每個月月薪僅64元,“加上補助一起不到100元,當時完全看不到粵劇的前途,我?guī)缀跸敕艞壛恕?rdquo;

歐凱明說,那段時間,他去了歌廳唱歌,還去演了電視劇,當粵劇名伶紅線女叫他來廣州面試時,歐凱明正想著是不是該轉(zhuǎn)行去做影視。

“我當時拍一部電視劇能解決半年的生活”,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粵劇,“我離不開舞臺,離不開戲劇表演……”

那時,廣東的粵劇院屬事業(yè)單位,普遍生活得較好,“我從廣西一過廣東,每個月工資漲到500元”,歐凱明說,他來廣東二十多年,粵劇市場在不斷萎縮。

廣州粵劇團2009年開始改革,由劇團改為廣州粵劇有限公司。“他們原來都是事業(yè)單位,改成企業(yè)后,我們主要是對他們進行項目扶持。”廣東省文化廳藝術(shù)處副處長孫旭亮說,根據(jù)國家相關(guān)政策,2010年左右,廣東省對粵劇團進行全面改革。

2012年,廣東唯一的一所粵劇學校——成立于1958年的廣東粵劇學校與廣東舞蹈學校合并,建立廣東舞蹈戲劇職業(yè)學院。

“現(xiàn)在很多有名的粵劇名伶,都畢業(yè)于廣東粵劇學校。”孫旭亮說。

今年45歲的周騰飛說,他12歲參加考前培訓,篩選后去廣州面試。“考試老師讓我唱一首粵劇,我說沒學過,不會唱,老師說那你就唱首歌吧,我記得我唱了一首‘秋天’,啊,聲音太小了!” 周騰飛現(xiàn)在是廣東舞蹈戲劇職業(yè)學院的老師。

“當時的生源很嚴格,我們是幾年招一次生。”比周騰飛大三歲的蔣文端說,那時從粵劇學院畢業(yè),完全不用擔心工作的問題。蔣現(xiàn)在是廣東粵劇院的當家花旦。

“搶手到我當時可以有好幾個選擇。”周騰飛說。

廣東粵劇團體制改革后,學校招收學生變得困難。“有一個男孩和女孩,女孩長得清秀,男孩也很帥氣,他們都愿意來,但家長說要學文化(課)不要學粵劇。”周騰飛說。

據(jù)孫旭亮介紹:廣東省國辦的粵劇團現(xiàn)在有21個,它們都改制成企業(yè),省級事業(yè)單位就只剩一個——廣東粵劇院。

 

3月21日,廣州粵劇團,歐凱明在排戲。

“廣州市看粵劇的,大概只有2000人左右。”孫旭亮說,粵劇的市場主要在粵西等廣大農(nóng)村,村里每年正月都搞年例,爭相請粵劇團表演粵劇,但很多也只是看熱鬧。

從另一方面來講,市場化促進了粵劇團的調(diào)整與創(chuàng)新。2015年,取材自3D武俠網(wǎng)游《劍網(wǎng)3》,由廣東粵劇院跟網(wǎng)游結(jié)合的作品——《決戰(zhàn)天策府》在廣東粵劇藝術(shù)中心首演。

“我看了現(xiàn)場,來了很多年輕的觀眾,它是粉絲經(jīng)濟的一種。”羅麗覺得,把一個網(wǎng)游產(chǎn)品舞臺化,對劇種和觀眾水準的提升沒有意義。“網(wǎng)游和粵劇合作是可以的,但只是一個案例,并不是粵劇的整個方向。”

盡管在粵劇界引起一些爭議,但孫旭亮認為這是一種探路。

“我不管業(yè)內(nèi)怎么說,但起碼有一幫人來看粵劇,雖然一些人說它不是粵劇。”孫旭亮說,在不改變傳統(tǒng)唱腔的情況下,用現(xiàn)代音樂元素去包裝,希望是粵劇一種新的方向。

 

“掃墓人”

 

每年清明節(jié),李日河一家都會來八和墓園掃墓。“我爺爺奶奶、父親母親,還有我弟弟都(葬)在這里……”李日河指著弟弟李日海的墓地說。

5年前,弟弟李日海突然過世,李日河決定接手照看墓園。“它(墓園)是我爺爺、父親、母親和弟弟的心意,所以我要繼續(xù)守下去……”對于李日河的決定,家里人“不支持也不反對”。

守墓人沒有工資,每年春秋兩祭有兩百塊錢補貼費,“還有掃墓人(會)封個利是什么的”。

作為三元里的村民,李日河并不缺錢。1993年,村里的耕地之上建了賓館、商店、飯店……三元里村民開始每年都有分紅,現(xiàn)在李日河每年分紅有四五萬塊錢。

從前,李日河每天去白云山鍛煉,接手墓園后,李日河就不再去爬山了。從家里到八和墓園有三四公里,李日河騎自行車要十幾分鐘。“上午來一趟,下午來一趟,一天要花掉三個小時。“回家就聊聊天,或者看看電視。”李日河說,他不喜歡看粵劇,“小時候沒怎么看,改革開放后再看時,我都四十多歲了……”

從走馬崗走進一條小巷,兩邊是低矮的廠房,掛著紅黃藍綠等各種顏色的皮革。往前不到50米,就是八和墓園,上面有“八和墓園”幾顆字。右邊的柏松遮掩下,有一塊牌匾,是廣州越秀區(qū)政府于2009年掛上的文物保護單位牌匾。

“萬物有生也有滅,如果市場不需要這么多團體,肯定也會淘汰一批粵劇團。”羅麗說,廣州自發(fā)的“私伙局”越來越多,說明民眾的參與度比以前增加了。

私伙局從粵劇演變而來,大部分不穿戲裝,只需樂器伴奏演唱,主要是為了自娛自樂。“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他就喜歡看‘粵劇’。”羅麗說。

3月下旬,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香港人馮兆煒和妻子到墓園掃墓,他們在墓碑前擺出幾盤水果、點燃蠟燭和香,在一只花色的桶子里燒紙。“廣東市民厚愛,所以它(八和墓園)一直保存到現(xiàn)在。”馮兆煒說,公墓里很多人都是他的好朋友。

 

八和墓園內(nèi),李日河種的粉蕉。

相比對面的三元里抗戰(zhàn)紀念公園,周邊的人多數(shù)對墓園不了解。上世紀九十年代,街道辦的一位工作人員去過墓園好幾次,那時里面雜草很深,在他的印象里,那是“很小的一個墓園,我們原來它叫名伶古墓。”

李日河有兩個兒子,都大學畢業(yè)。今年30歲的小兒子在廣州電信局上了四年班后,又考進了浙江大學,前幾天,他從上海坐飛機去了德國留學。

他要在德國讀半年,讀完說不定就在那邊工作了。”李日河說,今年清明節(jié),小兒子回不來了,再過幾天,38歲的大兒子會帶孫子一起來掃墓。

“咿咿呀呀”的胡琴和婉轉(zhuǎn)柔美的粵韻很久沒有響起了。64歲的李日河說,兩個兒子不會接他的班繼續(xù)守墓,不知八和墓園的未來將如何?

(部分資料參考:《八方和合》(八和會館會史)、《南國紅豆》雜志)

 

相關(guān)新聞
回首被“換柱”往事 洪秀柱:誰知換了更慘

洪秀柱表示,當時擔心“立法院”席次剩38席而被“換柱”,誰知道現(xiàn)在剩35席更慘。(圖片來源:香港中評社) 海外網(wǎng)2月3日電 據(jù)香港中評社報道,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2日下午與“臺灣新支柱青年后援會”100余位青年學生座談。會上被問到去年為何“換柱”時,洪秀柱表示,可能有些論...

“鐵路世家”的三代傳承 小伙成最年輕機車司機

“80后”小伙子陳杰是南昌鐵路局福州機務(wù)段電力機車司機,2007年參加工作,今年已是他的第十個春運了。   陳杰的爺爺、爸爸、叔叔都是開火車的,如今陳杰傳承了火車司機這一職業(yè),一家人見證了從蒸汽機車、內(nèi)燃機車到電力機車的轉(zhuǎn)變。   受家庭的熏陶,陳杰小時候總是夢想著有...

馬未都:如果文化像18世紀一樣強,何需搞“一帶一路”

鳳凰文化訊 2016年12月21日,時值第四個“韓美林日”。第四屆“韓美林藝術(shù)講壇”緊隨開幕式之后舉行。由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全程主持,著名作家馮驥才、著名藝術(shù)家韓美林、中央美術(shù)學院院長范迪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原戰(zhàn)略規(guī)劃助理總干事漢斯•道維勒、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奧斯卡最佳美術(shù)指導葉錦添等海內(nèi)外著名學者專家先后發(fā)言,以《跨越時空的藝術(shù)力量》為主...

探訪臺北眷村 竹籬笆里的南村往事(圖)

位于臺北四四南村舊址的眷村文物館,已成為臺北觀光景點之一。記者 吳儲岐攝   高樓林立的臺北信義區(qū),臺北101大廈直聳入云。僅數(shù)百步之遙,有一處眷村如老人般靜靜地佇立于繁華商圈之中。她的名字叫做四四南村,是臺北地區(qū)興建的第一處眷村。   走進這方寸之地,一段歷史篇章徐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