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緒剛、吳振東父子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的一處石碑文物前交流。受訪者供圖
《尚書·禹貢》載“大野即潴,東原厎平”,是為東平得名之始。位于山東省泰安市的東平縣,黃河、大運河、大汶河三河交匯,大汶口文化、名人文化、漁家文化、民俗文化等相互交融,還有《水滸傳》故事主要發(fā)生地東平湖,被譽為“三山三水四分田”的魚米之鄉(xiāng)、美食之鄉(xiāng)。
最早呈現(xiàn)“孔子見老子”的漢墓壁畫、漢隸書法精品《張遷碑》、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戴村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佛山石窟造像……千百年來燦爛的文明,給東平留下了豐碩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
在東平,吳澄航、吳緒剛、吳振東三代文保人薪火相傳,以篤志敬業(yè)的熱忱,匠心傳承的擔(dān)當(dāng),矢志不渝地守護著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脫下棉大衣護住張遷碑
東平縣沙河站鎮(zhèn)前河涯村吳氏一族,是當(dāng)?shù)?ldquo;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書香世家。吳澄航出生于1918年,自幼酷愛書法,是遠近聞名的書法家。
1958年,吳澄航擔(dān)任東平縣文化館館長。當(dāng)時,文物工作歸屬于文化館負責(zé),他先后參加了泰安地區(qū)文物普查、大汶口文化遺址發(fā)掘等大量基礎(chǔ)性工作。同時,對館藏古代珍貴書畫深入研究考證,臨摹《曹全碑》《禮器碑》《孔廟碑》《華山碑》《張遷碑》等碑帖。
《張遷碑》是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書法造詣高。此碑自出土以來,為歷代金石、書法家所推崇。對書法研究頗深的吳澄航,一生“學(xué)張遷,寫張遷”,對張遷碑更是充滿真摯的感情。20世紀(jì)60年代,為保護好這件文物,吳澄航組織幾個老文化工作者,借著夜色的掩護,將張遷碑從文廟轉(zhuǎn)運至縣委禮堂,并連夜搭建了一個草棚隱藏起來,秘不示人。
1965年的一天晚上,東平縣相關(guān)負責(zé)人悄悄來到吳澄航家,嚴肅地說:“澄航同志,我已經(jīng)征求了上級意見,打算將《張遷碑》轉(zhuǎn)運至泰安岱廟內(nèi)保管。”聞此消息,吳澄航很是難過,他太愛《張遷碑》了,這是出土于東平的國寶,是東平自東漢代以來文化傳承的重要物證。
數(shù)天后,縣委正式下達通知,決定將《張遷碑》轉(zhuǎn)移至泰安岱廟保護。轉(zhuǎn)運那天,在即將起吊的那一刻,陰冷凜冽的寒風(fēng)中,吳澄航脫下棉大衣,鋪在車廂內(nèi),并從家里拿來棉被,仔細地塞在石碑四周,生怕在運輸中造成一點磕碰損壞。注視著搭載張遷碑的車子漸行漸遠,吳澄航像送別遠行的親人一樣,戀戀不舍。
多年后,當(dāng)吳澄航對兒子吳緒剛聊起這段往事,遺憾中帶著幾許欣慰。遺憾的是,《張遷碑》從此離開了東平;欣慰的是,《張遷碑》有幸在動蕩的年代中得以完整保存,為國人留下了一件文化瑰寶。
1978年6月,在父親吳澄航的言傳身教下,吳緒剛踏進了文物保護的大門。
“好記性,不如一個爛筆頭。”工作后,吳緒剛騎著父親留下的自行車,揣著“本、杯、筆”,跑了兩年多,行程兩萬多華里,踏遍了東平的溝溝坎坎,將原來47處文物點發(fā)掘到300多處,一大批墓葬、遺址、石窟、廟宇等在普查中得到保護。
在文物普查中,吳緒剛?cè)琊囁瓶实貙W(xué)習(xí)文物知識,養(yǎng)成了每天寫日記的習(xí)慣,一直延續(xù)至退休。翻看這些日記,泛黃的紙張,斑駁的字跡,記錄著東平縣從1978年至2011年間文物普查、征集、修復(fù)、管理等內(nèi)容,如同一部鮮活的“東平縣文物保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