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村里老人,為古牌坊群修復竭盡全力
在永豐村村口,坐落著永豐古牌坊群。
牌坊群共有5座牌坊,均為清朝當?shù)靥K氏門人所建,因此也被稱為嶺下蘇村牌坊群。從牌坊的建制和規(guī)模來看,嶺下蘇村牌坊群僅次于棠樾牌坊群,是皖南地區(qū)屈指可數(shù)的牌坊建筑藝術代表作。
永豐古牌坊群主要構(gòu)件采用當?shù)氐陌茁槭谱?,其中龍門枋、題字牌、花板采用青石制作。粗大的立柱上平琢渾磨,不加雕飾,全部刻有對稱的陽文楹聯(lián)。額枋和月梁上勾勒了云紋圖案,雀替、匾額和檐角均飾有花紋圖案。
“你看那一座,叫做四柱三門沖天式……”介紹起村里的文物,汪家平滔滔不絕。
永豐古牌坊群曾因多種原因被損毀,汪家平一直想重修。“這是包括我在內(nèi)的很多村民的愿望。”汪家平笑著說,“現(xiàn)在,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越來越完善,政府也越來越重視,應該加大修復的力度,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文物。”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村里很多了解文物歷史的老人都上了年紀,有些已經(jīng)不在了。如果沒有他們對文物損毀前的描述和回憶,以后就真的修不起來了。”汪家平擔憂地說。
于是,從2009年開始汪家平就逐一走訪村里的老人,詳細了解牌坊群的歷史。“當時我還特意找了一個小伙子,他會用電腦,我們從網(wǎng)上查找牌坊圖片,供村里老人對照回憶。”汪家平說。
上世紀60年代,永豐鄉(xiāng)為了修建水庫,將牌坊群的石材拆掉用于修建灌溉溝渠。好在水庫現(xiàn)在還在,汪家平又找到了當年在工地上干過活的老人,詢問灌溉溝渠的具體位置。同時,他還找到了水利部門的專家,咨詢打撈石材需要挖掘的土方數(shù)量和資金預算。“后來,從溝渠里撈出來牌坊群部件375件,差不多是那段溝渠石材的2/3。”汪家平說。
此外,汪家平還在村里找到了不少廢棄石材。“其中有一座牌坊的月梁,一直丟棄在路邊。幾十年過去了,已經(jīng)成了村民洗衣服的石板。”汪家平說,“幸虧找到了,否則牌坊群里就沒有一塊完整的月梁了。目前,其他的月梁都是根據(jù)這塊復建的。”
就這樣,汪家平前前后后忙活了5年多,直到2015年,永豐古牌坊群終于復建完成。
不僅是永豐古牌坊群,在育才小學舊址、蘇氏宗祠等重要文物的修復過程中,汪家平都承擔了大量工作。“我趕上了好時候。”汪家平說,“現(xiàn)在,全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和文物古跡都非常重視,我的工作很有價值。”
精通當?shù)貧v史文化,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永豐人說永豐事兒,今天呢,汪老師說要帶我們?nèi)ニx過的小學看看。汪老師,學校叫什么名字?”
“育才小學。”
衣著得體、干凈整潔,站在攝像機前,面對前來采訪的記者,汪家平侃侃而談。
永豐村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后,抓住鄉(xiāng)村振興的機遇,永豐鄉(xiāng)利用自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搞起了鄉(xiāng)村旅游。但凡跟歷史文化沾邊的事,汪家平可謂無所不通,儼然成為永豐鄉(xiāng)的“旅游形象大使”。
近年來,黃山區(qū)政府加大投入,投資5000余萬元,完善了古村落基礎設施建設,恢復古青石板道路、半月塘、攔河壩、宗祠廣場和原有的村莊排水系統(tǒng),建設了洙溪河兩岸的田園風光帶,啟動綠化、亮化、硬化工程,建設生態(tài)停車場等基礎設施,維修蘇氏宗祠、希范堂、五福廟以及瀕臨倒塌的蘇家私塾、海寧學舍、希賢橋等重點文物。
借此時機,永豐鄉(xiāng)大力發(fā)展徒步古道、農(nóng)事體驗、攝影寫生、國學研習等鄉(xiāng)村體驗游。近幾年,永豐鄉(xiāng)每年接待游客超過1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1000萬元。
這些變化,汪家平看在眼里高興在心里。“鄉(xiāng)里有清代古民居42幢,3處省保單位,5處市保單位。”汪家平說,“比如消防檢查、安全檢查,定期上門走訪等,都在我的工作范圍內(nèi)。”
■記者手記
保護好身邊的每一件文物
汪家平學歷不高,卻在文化崗位上工作了40多年。他踏實肯干,不斷學習,很早就認識到了歷史傳承和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而且身體力行。
更難能可貴的是,汪家平在村民的文物保護意識不強的情況下始終堅持心中的理念。從守住身邊每一件文物開始,到完成每一項文物修復工作,“不能讓歷史只能出現(xiàn)在書本上”的想法樸素、真摯,讓他始終在基層文保這條路上堅持堅守。
如今的永豐鄉(xiāng),很多留存的文物古跡都堪稱文物珍品。村民和游客的贊嘆,都是對汪家平多年堅守的褒獎。(來源:人民日報;記者 徐 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