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漂來紫禁城?
具體到紫禁城的修建,曾有說法稱“大運河漂來紫禁城”,這與建筑木材的運輸有關(guān)。
與普通木材相比,楠木具有氣味芬芳、不怕蟲子、不怕糟朽等優(yōu)點,是古代宮殿營建、家具制作的上等木材,但問題就在于,它的生長周期比較長。
周乾提到,包括太和殿在內(nèi),紫禁城古建筑在初建時所用的木材為楠木,這些楠木源于四川、湖南、山西、浙江、云南等地的深山老林地區(qū),木材體型巨大,直徑可達2米。
木材的個頭大、數(shù)量多,由于當時條件限制,運輸就成了問題。聰明的古代工匠便想到,可以通過水運的方法把楠木運到北京。
具體的做法是:工匠在深山老林里找到楠木后,耐心等到第二年山洪暴發(fā)時期,然后將楠木砍倒,并推下山,再運到附近的河流。

《太和殿》。出版方供圖
這些河流與京杭大運河相通,使得所有的楠木均能匯入京杭大運河,并且一直漂到今北京市通州區(qū)的漕運碼頭。當然,沿途均有官員值守。
但周乾發(fā)現(xiàn),即使這樣,史料表明至少20%的楠木在“漂”的路上不知所蹤。楠木“漂”到漕運碼頭后,再由專人駕著騾車,把木料運到紫禁城。
“由此可見,‘大運河漂來紫禁城’的說法基本合理。”回顧多年研究經(jīng)歷,周乾始終覺得,太和殿包含著中國古建筑的精髓,對它的研究和解讀,仍需要長時間的深入挖掘。(來源:中新網(wǎng)客戶端 記者 上官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