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修保養(yǎng)”的日常
與展覽和養(yǎng)心殿大修比起來,“歲修保養(yǎng)”則是紫禁城建成以來的日常操作:無論磚、瓦、木、石,出現(xiàn)狀況都有人會及時修理更換。一代代匠作學徒,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熟練技藝。
他們需要做很多非?,嵥榈墓ぷ?,考驗的也是耐心和細心:砍磚備料,是磨煉手藝的好機會;地磚挖補,則是瓦作的常用技藝。
比如,片中提到一個細節(jié),“最后這塊裸露墻面的抹灰課程,由修繕技藝部的國家級傳承人李增林指導完成”,李師傅挽起袖子,親自示范抹灰的手法。等他收工后,宮墻已平整如新。
時序交替,紫禁城年齡在漸漸增長,但宮墻、碧瓦……至今流光溢彩,靠的就是幾百年來故宮匠人們從未間斷的“歲修保養(yǎng)”。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建筑背后,隱藏的是歲月
從一場熱門展覽講起,到故宮最日常的歲修保養(yǎng)結(jié)束,這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故宮博物院聯(lián)合攝制的《我在故宮六百年》,目前在豆瓣獲得了9.2的評分。
有人說,這部紀錄片延續(xù)了《我在故宮修文物》里的溫情日常和有趣細節(jié),又更多幾分特殊節(jié)點上傳承的意義;也有人說,看完《我在故宮六百年》,下輩子想做個工匠人。
它的內(nèi)容制作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創(chuàng)作團隊和清華大學清影工作室合作完成。該片導演之一梁君健如此解釋片名:一是600年的古建筑,二是一代又一代保養(yǎng)、修繕、研究古建的人,三是古建所承載的600年的歷史和文化。
“在拍攝時,我們希望把這些知識和技藝放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很多時候,是用現(xiàn)場人物真實的工作狀態(tài)來展現(xiàn)技藝如何通過人來傳承。”他解釋,“我們一直覺得人是最活生生的,用人的生命去傳承技藝、延續(xù)歷史,是這個片子想表達的意思之一。”
正如片中講述的那樣,“在故宮,我們看到的是建筑;建筑背后,隱藏的是歲月。六百年的營建與歲修,歷史累積成層疊的建筑,也把每一代人的故事,留給今天和未來。”(來源:中新網(wǎng)客戶端 記者 上官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