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續(xù)篇:請出示您的通行竹簡
古人“跨省旅游”從制度上來講并不容易:古代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口流動,且經過水陸交通要道的“關津”(即關卡)時還需經過嚴格的身份驗證。

乾隆南巡經過城關(局部)。資料圖
《周禮》記載:“凡通達于天下者,必有節(jié)以傳輔之,無節(jié)者,有幾則不達”。各朝各代通行證的名稱、材質、內容等均有不同:戰(zhàn)國“門關用符節(jié),貨賄用璽節(jié),道路用旌節(jié)”;漢代則憑包括頒發(fā)日期、持有者姓名、過關事由等的木制“傳”或竹簡制“過所”。唐代“過所”紙質文書所書信息更為詳細,繕寫兩份,一份由申請人所持過關,一份存檔備查。宋代沿用五代時的“公驗”通行,同時可作為科舉“準考證”、外貿“許可證”以及將士“軍功證”等。明代,通行證“路引”“文引”中還注明了持引者的身高體貌特征,以防冒用。
強盜占山為王,猛虎毒蟲當?shù)?,古代遠行可謂是“生死大事”。除了準備好通關證件,古人還會“卜行”占卜挑選吉日、出發(fā)前“祖道”祭祀路神、設“離筵”為遠行者餞行,祈求一路平安。離愁別緒往往醞釀出經典佳作,唐代詩人王維送別友人時便留下了“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