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7日電 題:李時珍為什么嘗百草?因為喜歡吃嗎?
四百多年前的一天,一個醫(yī)生看著案頭的一摞醫(yī)藥書籍直嘆氣:藥名錯誤不少,還語焉不詳,這對病人來說,實在不是什么好事。
他決心重新寫一部書:訂正謬誤,收集藥材資料、有效的方劑。之后幾十年的時間里,他走遍萬水千山,嘗遍百草,耗盡心血后,終于完成了一部拯救無數(shù)人生命的醫(yī)藥學巨著。
它叫《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醫(yī)學巨典”。這個人,就是“藥圣”李時珍。
一
1518年,李時珍出生在一個醫(yī)學世家。

制圖:余錚浩
他的父親叫李聞言,是當?shù)匾晃幻t(yī)。平時,李家的庭院就種植著許多草藥,忙不過來的時候,李聞言會把李時珍兄弟帶到自己的小診所里,一面教子讀書,一面行醫(yī),偶爾還讓孩子們幫著謄抄一下藥方。
耳濡目染,李時珍越來越喜歡學醫(yī)。平時悶聲不響看父親如何給人治病,父親出診時,他會偷偷翻開醫(yī)書細心揣摩,常常忘了時間;在《爾雅》里,有許多關于動植物的解釋,李時珍也讀得津津有味。
有一天,李聞言帶著長子出門替人看病,診所里只剩下李時珍一個人。突然,來了一位腹瀉不止的病人求診。看著病人痛苦的樣子,李時珍大著膽子開方取藥,為他治病。
等李聞言回來聽說了,剛開始還怕兒子惹禍,看完方子后卻又驚又喜:兒子不光讀了許多醫(yī)書,還能對癥下藥,如果做大夫,也許正好能發(fā)揮他的天賦。
古代,醫(yī)生的社會地位不怎么高。李聞言原本不希望兒子學醫(yī),而是能遍讀典籍,通過科舉考試求取功名。李時珍在14歲時,也考中了秀才,但之后再去應試,統(tǒng)統(tǒng)落榜。
大約20歲那年,他還生了一場大病,被折磨的死去活來,吃盡苦頭才保住一條命。原本就無心仕途的李時珍決心從醫(yī),不讓別人再經受自己的痛苦。
為了得到父親的支持,他寫下一首詩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

制圖:余錚浩
選定了學醫(yī)的目標,就要竭盡全力治病救人,此志終身不渝。往后余生,李時珍一直都在實踐自己的誓言。
二
由于醫(yī)術精湛、醫(yī)德高尚,李時珍很快名揚四方。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古代一些醫(yī)藥書中存在謬誤,給醫(yī)生和百姓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他想重新編寫一部醫(yī)藥典籍。1552年,李時珍動筆了,得益于曾在太醫(yī)院任職的經歷,之前得以鑒別各地的藥材,搜集了大量資料。
不過,讓李時珍頭痛的問題很快就來了:那些醫(yī)藥書里藥名混雜,由于作者并未實地調查,只是抄來抄去,最后解釋了個稀里糊涂,令人莫衷一是。
例如有一種藥材叫“遠志”,陶弘景說它外形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還說陶弘景根本不了解這味藥……類似情況,還有很多很多。
李時珍決心去親眼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情況。他一邊搜集各種藥物資料,一邊展開考察。此后,他多次離開家鄉(xiāng),先后到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仔細記錄下每一種藥材的特性。

制圖:余錚浩
無論是杳無人煙的深山,還是深不見底的湖澤,只要有需要的藥材資料,李時珍都會毫不猶豫地跑過去,不畏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