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劇組也參考史料,對服飾與裝飾進行了等級上的分類,使作品中的人物單單從外觀上,便可看出性格特點與在宮中的地位。

緙絲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扇子和服飾都用到了緙絲工藝。要知道,作為從宋朝以來皇家的御用織物之一,緙絲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而清宮織繡類團扇以緙絲最為精美。
例如太后所握團扇,仿制了清朝沙面貼絹仙鶴桃樹圖團扇;高貴妃所用之扇,則仿制了清朝紅色緙絲烏木雕花柄團扇。難怪,觀眾會在驚嘆之余,對傳統(tǒng)文化的精致與華美俊秀產(chǎn)生更多的自豪感。

圖:黃色緙絲鳳棲梧桐圖團扇 故宮博物院藏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絲綢藝術(shù)品中的精華。這是一種經(jīng)彩緯顯現(xiàn)花紋,形成花紋邊界,具有猶如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的絲織工藝品。緙絲的編織方法不同于刺繡和織錦。

緙絲特點是將多種彩色緯絲與經(jīng)線交織,成品看上去就像鏤雕的圖案一般。這種工藝 制作繁復,所以緙絲團扇一般都是作為宮廷御用扇而出現(xiàn)。

絨花
劇中秦嵐扮演的富察皇后頭上所佩戴的絨花,在一些網(wǎng)友看來可能極其普通,戲稱為“多肉”。據(jù)史料記載,富察皇后“平居冠通草絨花,不御珠玉。”其實,這是南京具有代表性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絨花”,唐代被列為皇室貢品。
因其特殊的手法直到現(xiàn)在都無法用機器生產(chǎn),只能手工制作。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絨花在康熙、乾隆年間盛極一時。造型上,可與真花媲美,經(jīng)久不衰;寓意上,絨花諧音“榮華”,具有吉祥祝福之意。因此,絨花不僅深受后宮佳麗的喜愛,民間也有規(guī)模浩大的“花市大街”,集中銷售絨花。所以,用絨花做裝飾的習俗由來已久。
皇后妃子們佩戴的絨花最為華麗,花朵盛開,發(fā)髻兩邊花團錦簇的。富察皇后喜愛戴的紫色絨花多次出現(xiàn)過,為菊花樣式,紫色是中國古代彰顯身份顯赫的色彩,與富察皇后內(nèi)斂秀賢的性格也格外相稱。

“文藝星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