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二
根據(jù)相關出土文物,我們可以總結出野王纻器的主要特征。從彩繪裝飾上來說,野王纻器多為幾何紋樣和動物紋樣等。1978年泌陽秦墓出土的一個漆盒,盒高20厘米,口徑17厘米,通體髹漆。蓋口、器口沿、蓋的圓形握手和圈足均鑲嵌有鍍銀紅銅釦,器表和蓋上各飾凹形紋三周。器表以略泛灰色髹漆作地,用紅、褐、金黃色繪以云紋、盤龍紋、變體雷紋和幾何、年獸妝花紋。造型古樸典雅,制作精巧,線條流暢。從器物結構上來說,由之前的木胎制作轉為苧麻脫胎制作,用麻布絲絹作胎制成夾纻漆器,然后多加上金銀及銅鎏金附件,平面部分用柿蒂等放射性圖案修飾,另加三小熊作腳,既增加了器物的堅固結實,同時又增加了裝飾性。
漆器奩盒是造型與功能完美結合的典型案例,漢代出土的眾多漆器中,有單層漆奩,也有雙層漆奩,根據(jù)盒內附帶小盒子的數(shù)量不同,可分為六子奩、七子奩、九子奩和十一子奩。這些漆奩的設計非常巧妙,合理利用盒子內部的空間進行分類和歸納,在使用過程中能夠更加簡單和方便。
陳來華、靳麗萍夫婦以漢代野王纻器制作技藝復原的六子奩盒(圖一),從制胎到成型歷經(jīng)了幾十道工序,從一開始的做模、裱布到第一次的刮灰、打磨、刷漆,然后是第二次的裱布、刮灰、刷漆到脫胎,經(jīng)過成型后的修形,又再一次刮灰打磨和刷漆后,還有彩繪、拋光等工序。這樣如琢如磨產(chǎn)生的作品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非遺傳承人群研修計劃成果展”甫一亮相時得到專家一致肯定,在“傳統(tǒng)工藝青年論壇”上亦備受關注,并最終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他們在此基礎上又借鑒學習了剔犀、雕漆等技術,將之充分融合在漆器的手工制作中(圖二),使獲得重生的野王纻器傳統(tǒng)技術應用更為廣泛,更貼近生活,更具審美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