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872年,明治新政府頒布了《肉食妻帶解禁令》,宣布“僧人今后無論蓄發(fā)、娶妻、生子、食酒肉,皆聽從自便”,但同時政府不再發(fā)放給各寺廟補貼。

《朝五晚九》劇照資料圖
本文摘自:人民網(wǎng),作者:王昱,原題:《朝五晚九》告訴你:憑啥日本和尚能結婚
最近,火爆一時的日本電視劇《朝五晚九》臨近收官,值得注意的是,該劇之所以在中國走紅,不單純是因為其愛情故事感人,更是由于劇情設定亮瞎眼:由帥哥山下智久扮演的僧侶在劇中與石原里美扮演的英語教師大搞愛情長跑,讓習慣于僧人應該六根清凈的中國人大感不可思議。喝酒吃肉談戀愛的僧人是怎樣讓日本人安之若素的呢?這里面有段淵源。
逃稅農民加官二代
佛教在日本被搞得很“不嚴肅”,最初的原因是其僧人隊伍成分實在太復雜。
公元6世紀,佛教從朝鮮半島傳到日本,在短時間內迅速發(fā)展。日本人民參與佛教熱情如此之高,倒不是因為都有“慧根”,而是當時日本的國家政策使然——大約在同一時期,日本推行“大化改新”,系統(tǒng)性地向唐朝學習,推行名為“班田收授法”的稅收制度。想法很好,但由于日本當時農業(yè)生產(chǎn)力不行,唐朝的稅率照搬到日本后一下子變得讓人難以承受,而崇佛的推古天皇曾經(jīng)下令僧人可以免稅,這么一搞,覺悟不高的日本老百姓恨不得全體都出家了。到了公元8世紀,高句麗使者訪問日本,看到的已經(jīng)是“僧尼半天下”的奇觀。如此龐大的僧眾群體,濫竽充數(shù)者當然甚多,大量動機不純的“出家人”在寺里喝酒吃肉,僧尼合宿,尼姑懷了孩子就回家待產(chǎn),等奶完孩子就回來繼續(xù)念佛(躲稅)。這種僧人除了剃了個光頭,完全看不出哪里像出家人。
面對這種狀態(tài),當時的天皇不是沒想過對策。著名的“鑒真東渡”動機就源于此。這個動機其實從記載鑒真東渡的典籍《唐大和尚東征傳》的書名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所謂“東征”,并不是說鑒真率領著一票唐軍打到日本去,古文中“征”有“正”之意,“東征”是說鑒真的到來讓風氣為之一正。鑒真所修習的律宗本來就以持戒甚嚴著稱,正是日本政府想引進的“專門性人才”。
鑒真東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高峰,但日本佛教紀律是否真的“為之一正”實在可疑。自公元10世紀以后,班田收授制度與曇花一現(xiàn)的天皇中央集權在日本同時解體,靠邊站的天皇徹底喪失了整肅僧尼紀律的能力和意愿。而在風雨飄搖、每個人地位都朝不保夕的幕府時代,日本貴族們自己也養(yǎng)成了沒事兒就出個家避禍的習慣,藤原道長、九條道家、后白河法皇、北條時賴、足利義滿等等風云一時的掌權者都曾出過家。領導們在寺廟里當然該干嗎干嗎,誰都不敢管。
而在“官二代”僧人中,混得最出圈兒的,當數(shù)鐮倉時代的一休宗純大師(一休),這位我們印象中很卡哇伊的小和尚長大后一點都不純潔,成天流連于妓院酒肆,還寫香艷詩歌公然歌頌自己和一位盲女的愛情生活。若問他為啥敢混得這么出圈兒?人家是當朝天子后小松天皇的皇子,因為政治斗爭原因才被將軍趕到寺院里修行的。身為金枝玉葉混得如此之慘,再拿戒律去要求人家似乎也不咋人道。
靠做夢娶上的媳婦
雖說守戒不嚴的問題從佛教傳入日本之后就一直存在,但真正首開和尚公然娶妻先例的,卻是鐮倉時代凈土真宗的二代祖師親鸞上人。
親鸞出生于官僚家庭,父親在皇太后宮中擔任要職,母親則是武士貴族源義家的孫女。這樣的出身在當時的日本咋說也能當個中央干部,然而造化弄人,親鸞最終還是當了和尚。到了29歲那年,親鸞在京都六角堂做了個夢,在夢中,大改革家圣德太子化身為菩薩給他傳了個話,說雖然僧人戒淫,但親鸞因為前世宿報必犯此戒,為此,圣德太子將化身為一位“玉女”與他結合,最終引導他死后升入西方極樂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