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其浩與他的知青戰(zhàn)友

▲當年的陳其浩——稚氣未脫的知青
●陳其浩
當年風華正茂、戰(zhàn)天斗地的知青,如今大多到了六七十歲的遲暮之年。吃苦耐勞精神猶在,青春年華卻早已遠逝。那一段刻骨銘心的知青生涯,即使過去了四十多年,依然歷歷在目,令人無法忘懷。
作為一名曾經(jīng)的福建知青,我用堅持出工的實際行動,以淳樸的情感抒寫了對領(lǐng)袖的無限忠誠、對貧下中農(nóng)的絕對恭敬。
譬如1976年2月23日的日記,就體現(xiàn)了我的這種至真至純的思想:“今比昨天更冷。出工路上,赤腳走在石碴子路上,腳趾頭凍得通紅,踩進沒膝深的水田,雙腳凍得紫黑。出力猛干了一陣,才覺得寒氣回暖。在寒天里干活,最來不得偷懶,一偷懶,就會加劇寒意。”“這幾天的農(nóng)活是做田埂。不管天多么寒冷,我也要堅持出工。”“天冷,就讓它冷去吧!它絲毫動搖不了我的鋼鐵意志。讓我引吭高歌毛主席‘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詩句,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困難、道道障礙!”
當年干農(nóng)活,得有股子“傻樂”精神,不然,苦日子就捱不下去。據(jù)1976年6月5日日記記載,這日天色陰霾,活兒是挖地插地瓜秧。由于雨天坡陡路滑,我挑著一擔薯苗,幾次險些摔跤;好不容易到了山頂,汗水早已濕透粗布衫。緊接著又揮鋤整地……日記末了,我寫下一首打油詩為自己鼓勁:“雨大雖說路難行,高山卻有鋤翻舞。豪情敢叫山獻寶,辛勤換來衣食足。”
在一天十幾個小時的強體力勞動中,以我當時之羸弱,顯然有些力不從心,這時只能靠精神支柱發(fā)揮作用。所以說,那時的豪言壯語還真的是不可或缺哩。
從日記中可以重溫當時艱苦的勞動情景,亦可以感受到當時的時代脈搏。我有篇日記寫道,當日的活兒是劈田埂草——這是最累的農(nóng)活之一——當我奮力猛劈一陣之后,體力漸感不支,這時我便默念起毛主席語錄:“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爾后,終于捱過了難熬時光。
只有經(jīng)歷過知青苦難生活的人,才能深刻感知那段歷史的沉重、辛酸及荒誕。我剛開始干農(nóng)活時,一切都是生疏的,但我舍得花力氣,即使是虛火攻心,鼻血流個不停,也咬牙堅持著。農(nóng)民朋友教我用水稻根須洗凈堵鼻子止血,教我插秧時怎樣才能又快又平整。下鄉(xiāng)第三年,我就憑著苦干實干而光榮地入了黨。
作者簡介
陳其浩,1955年11月生。1974至1976年,福建省大田縣梅山公社插隊知青。自考畢業(yè)于福建師范大學(xué)漢語言文學(xué)(??疲I(yè)。原南昌鐵路局永安車務(wù)段政工師。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福建省雜文學(xué)會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