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才子悲劇,這悲劇里甚至有了驚悚片的味道。北大學生弒母,殺人后還用母親名義貸款。3月3日,福州警方發(fā)布了一則懸賞通告,通告稱,2月14日,在福州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內發(fā)現(xiàn)一女子謝天琴死亡,其22歲兒子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消息一出,社會輿論一片嘩然。
有沒有弒母,真相遲早會大白天下。但在法律沒有問罪他的時候,再多的蛛絲馬跡,他也只是“嫌疑人”而已。就像吳謝宇的同學說的,“希望媒體在警方公布確切偵查結果之前不要有罪推定。”這,既是與人為善,更是法治謙抑之本。
但曾經(jīng)的“狀元郎”,確實蹤跡杳無了。同學稱,吳謝宇在大三下學期的期末就有考試沒有參加,大四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他去了哪里、他做了什么?沒有人知道。唯一肯定的,是他的“心”,已經(jīng)成了病癥之淵藪。作為北大高材生,據(jù)說吳謝宇2013-2014年獲得過要求較高的廖凱原獎學金,GRE分數(shù)“驚人地高”,Verbal部分165分,居全球前5%。校內,是學霸;校外培訓,都能拿到高分獎學金——這樣的成功,靠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實力。在同學及校方看來,又豈會料到今日之境地?
有些意外,總是驚人地相似:從昔日的復旦投毒案,到今日的北大學子疑似弒母案,從北京郵電大學24歲研究生孫騰霄毫無征兆地跳樓自殺,再到史學天才林嘉文安排好“后事”后從高樓縱身……這些學識和素養(yǎng)并不差的青年人,何以選擇了令人訝異又悲憤的命運?我們往往天真地以為,高材生作為人生贏家,是不會有煩惱、不會有心結的。因此,就像所有“熟人”對吳謝宇的詫異一樣,他們,真的“熟”到走進過當事人的內心?問題似乎有點矯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與健康心理,這篤實是學?;蛏鐣η嗄耆说幕矩熑巍?/p>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只看重知識教育,看重分數(shù),看重升學率,卻往往忽視了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的成長需要的生理、心理、技能、知識等全方面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已經(jīng)有把孩子異化成了考試機器的傾向,卻沒能關懷他們的身心健康,沒能教會他們生活的藝術。下面幾組數(shù)字,直接或間接與年輕人相關,卻容易被我們所忽略:一是麥可思對中國部分高校2014級大學新生的研究顯示,超七成新生遇到適應性問題;其中,超四成新生表示學校沒有幫助其緩解過遇到的問題。二是當前中國抑郁癥發(fā)病率其實已達到6%,已確診的抑郁癥患者更是達到3000萬人左右,但只有不到10%得到專業(yè)救助和治療。三是山東大學自殺預防研究中心曾和武漢六所高校進行合作,對5972名大學生進行中國大學生自殺意念調查,結果顯示,有自殺意念的學生占到16.39%。在這些數(shù)字的背后,對應著校園內的各種風險——而按照墨菲定律,該發(fā)生的壞事遲早會發(fā)生。如果防微杜漸不給力、甚至不出力,誰能保證“高材生”就不會遭遇狗血的低能困局?
“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惟心安,方有和美康健。對于青年人來說,一顆怎樣的“強心臟”,興許就決定著人生的最終去向。眼下,中國進入“2016兩會時間”。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議題,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比如農工黨中央還專門提出《關于重視生育二孩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工作的建議》。其實真正需要關心的,何止是二孩家庭里的青少年呢。校園霸凌現(xiàn)象也好,留守孩子安全也罷——無論是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抑或是為社會秩序增加“穩(wěn)定器”,都需要全社會來關心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與教育。我們的教育應該改變一下思維邏輯,一句話,安頓好他們的心,也許比提高他們的成績,更有價值、更為可貴。(中國青年網(wǎng)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