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薇
端午假期,成都非遺民俗文博活動精彩紛呈,國際非遺美食周上,62項中外美食讓市民“一張機票吃全國”。這場全民狂歡不僅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是一次生動的啟示:傳統(tǒng)文化要想“出圈”,就得先“下樓”——從博物館的玻璃柜里走出來,跳進市井的煙火氣里打幾個滾。
成都這次非遺節(jié)最聰明的地方,就是把陽春白雪的“遺產”變成了下里巴人的“體驗”。當潮州手打牛肉丸的捶打聲和四川冷吃兔的麻辣味在同一個街區(qū)飄香,當小朋友舉著剛包的粽子炫耀“回家要教爺爺奶奶”,傳統(tǒng)文化就完成了最有效的傳播——用舌尖的記憶勾連情感,用動手的樂趣替代說教。
更妙的是,這場活動精準拿捏了當代人的“體驗式消費”心態(tài)。非遺傳承人現(xiàn)場教包粽子、游客DIY景泰藍冰箱貼、中外居民組隊畫龍舟……這些設計讓傳統(tǒng)文化從“可遠觀”變成了“能上手”。
成都的實踐還戳中了一個關鍵痛點:傳統(tǒng)文化要想年輕化,就得學會“混搭”。把孤獨癥兒童畫展和琺瑯工藝體驗放在同一空間,讓太極拳和飛盤彩繪同臺競技,甚至請“杜甫”和“屈原”在草堂玩快閃,這種打破次元壁的操作,恰恰消解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對立。年輕人不是不喜歡非遺,而是不喜歡板著臉的非遺。當韓式泡菜和樂山甜皮鴨當鄰居,當龍舟賽變成世運會體驗項目,文化的邊界就被幽默感輕松化解——你看,那些一邊啃驢肉火燒一邊給掐絲琺瑯拍照的年輕人,分明在說:“傳統(tǒng)?真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