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陶小莫
□苑廣闊
又是一年高考季,考生交上答卷走出考場,在等待分數的同時,考生和家長開始了解心儀院校、籌備填報志愿事宜。不少詐騙分子也蠢蠢欲動,編織低分也能上名校的謊言,騙取錢財。對此,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通過一起9名家長受騙的“預留名額”案例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6月19日《法治日報》)
考試結束了,警惕和防范“高考騙局”也是一些考生和家長亟需學習的重要一課。在形形色色的“高考騙局”當中,現下尤需警惕和防范“預留名額式”騙局。所謂“預留名額式”騙局,就是詐騙分子對考生和家長放出消息,表示他們與很多知名高校有內部協議,可以通過“預留名額”“計劃內預留名額”“托關系”“走后門”等方式,幫助高考分數未達到錄取分數線的考生進入某些高校就讀。
對部分考生和家長來說,面對這樣的誘惑往往很難拒絕,結果就是掉進了騙子精心設置的陷阱。尤其成績未公布,從騙子提供的邏輯來說,那可是爭取“預留”的最好時機,這個時候心一急一亂,可能就失去理性判斷,落入其陷阱。
更重要的是,一旦輕信了騙子“內部招生”的謊言,錯過正常的報考時限,就很可能讓孩子失去了被其他學校錄取的機會,耽誤了學業(yè)和前途,這顯然是比錢財被騙更加嚴重;還有一點,則是“預留名額式”詐騙往往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可以讓詐騙分子連續(xù)實施詐騙,剛開始騙走的錢財往往成了“首付”,從而給受害人帶來一輪又一輪的經濟損失。比如一些騙子先是告訴考生和家長,要想拿到進入某高校的預留名額,先掏幾萬讓他去探路,然后告訴你有希望,再來十萬、再來八萬,等到“快定局”了,再來一大筆,最后再來個預交學費住宿費啥的,讓家長的財產損失遠遠超過開始的心理準備。
詐騙分子打著“預留名額”的幌子進行詐騙,固然可恨,但是被騙的考生和家長,顯然也是有責任的。先不說抱著“走后門”“托關系”的思想希望通過捷徑進入高校就讀的想法,本來就是錯誤的,而且也說明考生和家長對我國高校招生錄取工作缺乏常識性認知,才對騙子的消息深信不疑。這其實就引申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從學校的層面、教育部門的層面,加強對考生和考生家長的引導,幫助他們提升防騙意識和防騙能力。
從學校、教育部門乃至地方政府的角度來看,既要為保障高考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同時也要把服務延伸到當下招生和錄取工作當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通過宣傳和引導,幫助考生和家長了解高校錄取和招生的程序,避免被類似的“預留名額式”騙局忽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