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渤寧
一名懷孕7個多月的孕婦,28日早上要去軟件園二期上班,公交上沒座位,也沒人讓座。后來上車的人逐漸增多,中途司機一個大拐彎,她差點沒站穩(wěn)。擔心出意外,又剛好站在愛心專座旁,她就試著請坐在上面的一個女乘客讓座。女乘客讓座后,忽然開始對她進行“教育”,說你們這種孕婦,最好不要坐公交車,該拼車拼車,該打車打車,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給讓座的……(1月31日《海峽導報》)
在廈門常見公交車上主動給老弱病殘孕讓座的溫馨圖景,這種惠人自暖的行為,往往表現(xiàn)為讓座者發(fā)自內心的愉悅體驗,以及外在行為的真摯、熱情與謙和。相比之下,這名女乘客讓座后“居高臨下地吐槽”,卻讓人感受不到關懷的溫馨、道德的煦暖。
其實,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孕讓座仍然是一種價值最大化、最實用的社會行為。于公,是實現(xiàn)需要與資源的最佳配置,讓社會風險最大程度降低或減少,這里的愛心座位,更是本來就是為老弱病殘和孕婦準備的;于私,是在掘開一汪“公地清泉”,亦即:當“我”或“我”的家人朋友有朝一日處于“老弱病殘孕”類似的“求助饑渴”困境,也有可能從自己曾經參與開掘或建設過的“公地清泉”“取飲”受益。
然而“讓座助人”的善意也好,“公地清泉”的智慧也罷,為其心靈感受的微妙,為其深遠著眼的“渺茫”,在“不讓座”實實在在的“舒服”和最眼前當下的“實惠”面前,常常招致人們“舍熊掌而取魚”的謬選?;蛞暥灰?,或裝作不見,或“讓座吐槽、得理不饒”,種種細小瑣碎而顯然夠不上冷漠的“人際微寒”,固然談不上道德滑坡的重大風險,卻輕易能讓社會生活“毫無痛感”地墜入庸俗凝滯的深淵,讓人們的內心少有深沉細膩的美好感受,而常常裹足不前于粗糙膚淺的“低水平、低品質”。
導致這種“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深刻差別的謬選,其實是人們心中的道德天平發(fā)生了厚此薄彼的失衡,是暫時的“好處”、短淺的目光被不當?shù)匾兄胤糯螅屝闹械牡赖掳l(fā)生了“一葉障目”的迷失。于是乎,只見“讓座助人”的“損己利人”,卻不見“公地清泉”的“利人利己”。
如果把道德當做一件論斤稱重的籌碼,錙銖必較地交換“等同的實惠”,那實在是僵化而狹隘的道德觀;但如果把道德當做一個眾人拾柴、互動加重的夢想,天平那一頭可以稱起的,則是更有品質的社會生活,是每個人安全與利益保障的穩(wěn)定化、最大化??傊?ldquo;讓座”也好,內心的道德也罷,還需莫貪眼前“利”,有道是,“風物長宜放眼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