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敏飛
12月1日,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淀區(qū)圓明園管理處收藏,馬首銅像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12月2日《人民日報》)
馬首銅像的回歸,的確給人極大的觸動。這如同一個走丟的孩子,終于回到母親的懷抱。關(guān)注此事的人們,用“歡迎回家”的暖心話語刷屏,并送出自己的祝福。
為了讓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歸祖國的懷抱,社會各界一直在努力。但毫無疑問的是,還有更多在民族災(zāi)難歲月里流散在外的文物沒有回歸。更加重要的是,即便是一些追回的文物,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近年的很多珍貴文物都是愛國人士贖買回國,或者國外有良知的人士買下后捐還給中國。
近日,國內(nèi)有媒體對這樣的回歸給予高度評價的同時,也感慨道:文物追索不應(yīng)成為市場贖買之路,否則被資本異化的文物,就會變成某些藏家和拍賣行利用市場規(guī)則巧取豪奪的工具。在市場經(jīng)濟下,文物雖然也有商品屬性,但這一屬性必須進行溯源認證,即其來源不能充滿“血和骯臟”的“原罪”。即使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和市場輪回的多次轉(zhuǎn)手,也不能將這樣的文物“洗白”。
同時要看到,單純的贖買是很難大量復制與推廣的。這需要企業(yè)家們既有愛心,又有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而在國寶級的文物面前,企業(yè)家們的經(jīng)濟實力終究是有限的。
這意味著,文物追回還需要形成常態(tài)化的長效機制。這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埃及的做法就值得借鑒。埃及成功追回了三萬多件被盜文物,包括多具有三千余年歷史的木乃伊。埃及的做法其實并不復雜,就是先證明文物是被西方通過不正當?shù)氖侄温訆Z的,之后再通過國際法追索。這背后,埃及方面最被人稱道的地方是他們鍥而不舍的精神。也因為埃及方面的強硬、堅持,看似不可能的文物追討事件也真切地一再發(fā)生,這的確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馬首雖已回家,但文物追討仍需努力。對流失海外的文物來說,我們需要有家國情懷的企業(yè)家,需要國際上正義的“追寶人”,更需推動國際社會相關(guān)法律秩序的形成。如此,那些本該屬于我們的文物,才能夠盡早地“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