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微博)8月1日訊 (本網(wǎng)記者 蘭文)明天就到七夕了,明晚你是否期待仰望璀璨星空,去追尋千年的愛情軌跡?來吧,讓我們一同參與海峽兩岸首次“微信詩歌漂流瓶”綠色行為藝術活動,跨越淺淺的臺灣海峽,向迢迢銀漢投送你的“微信詩歌漂流瓶”。
海峽兩岸首屆“微信詩歌漂流瓶”由南京大學新詩所柔剛詩歌獎組委會、臺海網(wǎng)、詩生活網(wǎng)、藍島傳媒等單位共同發(fā)起,該活動作為第二十二屆柔剛詩歌獎頒獎禮暨詩歌朗誦音樂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8月2日晚,海峽兩岸60余位詩人將相約鼓浪嶼楊桃院子,以詩歌的語言共敘鄉(xiāng)愁,踩著音樂的節(jié)奏一起“回家”。屆時,柔剛詩歌獎組委會將攜手兩岸獲獎詩人鄭愁予(臺灣,榮譽獎)、胡弦(大陸、主獎)、沈國徐(大陸、新人獎),偕同現(xiàn)場60余位參會詩人,并邀請海峽兩岸詩歌愛好者即時連線,參與首屆“微信詩歌漂流瓶”投送綠色行為藝術活動。
舉辦方表示,漂流瓶又稱瓶中信、許愿瓶,是一種古老的通信形式,在追求自己的浪漫而向海洋投放“漂流瓶”過程中,難免會制造海洋垃圾,破壞地球家園;因此在甲午七夕發(fā)起海峽兩岸首屆“微信詩歌漂流瓶”綠色行為藝術活動,既讓詩歌插上科技的翅膀而飛得更高,也是一項環(huán)保微公益之舉。
源于漢代的七夕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它記錄了傳統(tǒng)中國人的時間生活,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成為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遺產(chǎn)和文化鄉(xiāng)愁。七夕因為牛郎織女不朽的愛情故事,成為最具浪漫色彩的“中國情人節(jié)”,古往今來留下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美麗詩篇。
七夕之夜,星月交輝;琴島有約,詩歌回家。在這浪漫的時節(jié)浪漫的小島,你不想一起來體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詩歌新生活嗎?
溫馨提示:“微信詩歌漂流瓶”指引
1、在微信找朋友的界面找到“漂流瓶”點擊進入。
2、進入漂流瓶界面,你可以選擇仍瓶子:“按住說話”,朗誦一首詩歌即輸入語音信息;粘貼、或鍵盤輸入一首詩歌文字信息——你的詩歌文字或語音信息即被“裝入”虛擬“漂流瓶”,扔向茫?!按蠛!?。
3、在此期間,你也可以從茫?!按蠛!睋焓捌髌?,你可以回應,也可以扔回大海;如果你足夠幸運,也許能撿到哪一位詩友扔出的詩歌漂流瓶哦;也許,那正是你冥冥之中期待的Ta!
名詞解釋:漂流瓶(Drift bottle)
漂流瓶又稱瓶中信、許愿瓶,是一種古老的通信形式。密封在漂流瓶中的紙條往往包含著重要的信息或者衷心的祝福,是航海時代人類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象征符號。
自古以來,漂流瓶成了人們穿越廣闊海洋進行交流的有趣方式,投進大海的漂流瓶不知道將漂向何方,又被何人偶然撿到,這一切都充滿來自未知世界的神秘氣息。這種有趣的通信方式也被后人反復仿效,并由此發(fā)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
時間進入21世紀的今天,新的通信工具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把漂流瓶這種形式轉移到線上,為詩歌的傳播和體驗增加了新形式、拓展了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