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4月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芯誼 通訊員 郭玨瑩 劉婉姝 龔晶晶/文 廈門市海滄區(qū)新江中心小學供圖)廈門市海滄區(qū)新江中心小學位于新陽工業(yè)區(qū),學生來自全國23個省份,涵蓋15個少數(shù)民族。近年來,新江中心小學著力發(fā)展美育,秉持著“與美同行,用心育人”的教育教學理念,取得了諸多成果。
1
溫情美育 為學生塑造文化自信
學校地處工業(yè)區(qū),生源多為外來員工子女,多數(shù)家長平時上班忙,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在這樣的情況下發(fā)展美育有難度。新江中心小學校長蔡穎博表示,學校就是孩子的第二個家,學校不能只關注成績,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美育是潤澤一生的珍寶,它能涵養(yǎng)氣質、治愈心靈,影響孩子的一生,即便有阻力,也要迎難而上。
新江中心小學有一批走在深耕美育路上的“園丁”,讓美育的花開在孩子們的心上。生花的第一步,是為學生播下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的種子。每周升旗儀式的“國旗下講話”時間,少數(shù)民族學生依次上臺,向全校師生分享家鄉(xiāng)的民俗與文化。在少數(shù)民族同學繪聲繪色的演說里,課本里曾提到過的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民族,在學生的眼里鮮活起來,這正是學校所期望的文化融合。
同時,學校充分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每年春節(jié)前,全校師生都要合力揮春,年均送出300副春聯(lián)。今年,校園新江印社印學社團在校門口“擺攤”,現(xiàn)場繪制新春祝福書簽和墻貼,印下親手篆刻的印章,贈送給周邊居民。在現(xiàn)場,居民們贊嘆道:“這根本不像小學生刻的,太精美了!”而這背后,無論是書法還是篆刻,約九成的孩子在加入社團時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這方面的知識,全憑老師們利用社團課或美術課的時間,一點一滴地教。
校長蔡穎博說:“說實話,我們學校生源來自全國各地,我們希望能為孩子們多做一些,孩子們的進步,就是我們最大的收獲。”
2
“四大金剛”支撐美育持續(xù)發(fā)力
要將美育推向深入,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是核心。新江中心小學美術組擁有被譽為“四大金剛”的4名優(yōu)秀教師。其中,林仁杰老師為省學科帶頭人、市高層次人才,并領銜“廈門市小學美術林仁杰名師工作室”;陳敏、梁耀德、李水清三位老師均獲評市級骨干教師、一級教師;梁耀德老師還領銜了海滄區(qū)美育特色工作室——“新江印社”。“四大金剛”在教育科研實踐方面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果,學校美術組先后獲得“海滄區(qū)優(yōu)秀教研組”“優(yōu)秀教研案例”等榮譽。同時,美術組積極投入課題研究,包括1項省級、2項市級及1項區(qū)級課題。
林仁杰介紹,目前,學校以日記畫為紐帶,將美術與語文學科融合,進行美育的跨學科教學嘗試。在日記畫教學中,教師團隊注重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生年齡和認知水平的不同,分階段開展教學。低年級學生以繪畫表達為主,逐步過渡到中高年級的圖文結合、圖文并茂,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同時,學校也正在積極探索日記畫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點,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全面而均衡的發(fā)展。
“四大金剛”還充分發(fā)揮設計裝修才能,將學校閑置儲物間改造成“博雅空間”。在空間中定期舉辦師生美術、書法作品展,引進“藝術家作品進校園”展覽,豐富孩子們的校園文化生活。在學校精心培育下,起初毫無美術基礎的孩子們在區(qū)級以上各類美術比賽及展覽中頻頻獲獎,學校也因此多次榮獲“優(yōu)秀組織獎”。
未來,新江中心小學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干”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做得更好,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學校名片
新江中心小學創(chuàng)辦于1906年,是一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的百年老校。1907年在檳城龍山堂邱公司的支持和推動下,合并了當時新垵村的私塾,成立了新江中心小學堂。辛亥革命時期,中國同盟會成員丘廑兢任新江小學堂校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老一輩革命家彭沖在新垵村開展地下工作,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在學生中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組織學生運動。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新江小學改為公辦校。1992年4月25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彭沖來學校視察,為學校親筆題名。1995年新垵村斥資500萬元重建學校,今天的新江中心小學已成為來自全國各地學子共同學習的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