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遺址,承載了一座城市發(fā)展的歷史記憶,也彰顯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1月26日的《發(fā)現(xiàn)老廈門》系列報道,我們帶大家穿越時空,去解鎖集美后溪的歷史遺跡—“城內(nèi)城”。
記者 楊林:新春佳節(jié),出來游玩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guī)Т蠹襾淼搅思篮笙?,?jù)說這里有一個360多年歷史的遺址,叫做城內(nèi)城。
“城內(nèi)城”到底是怎樣一座城呢?我們請來了閩南文化研究會的黃堅定副會長給我們做向?qū)?。黃會長告訴我,“城內(nèi)城”這個詞的來源,正因為這里曾經(jīng)是一座很重要的軍事堡壘。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黃堅定:這個城是在康熙元年,也就是1662年建造的,這個其實跟我們中國的一段歷史有很大關系,就是我們清初“遷界令”,當時明鄭的軍隊,依靠的都是沿海百姓提供的物資補給,遷界就是為了,切斷明鄭軍隊的補給,就是把沿海的所有的居民全部趕光,其實我們現(xiàn)在看到這個城門,在城門之外沿海的人就全部沒有了,全部都遷進這個城里,對,這個就是清軍為了對抗明鄭的軍隊而建造一座城。
之后,隨著清朝統(tǒng)一全國,下令復界,這座城內(nèi)城也就不再發(fā)揮著軍事作用。直到1958年,為了新中國建設,東、西、南三面城墻的花崗巖條石被拆除,獨獨北面的拱辰門留存至今。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黃堅定:這個是我們廈門整個行政區(qū)域內(nèi)保留最完好的,也是唯一的一個古代城門,這個拱辰門為什么能留下呢,就是因為有這棵榕樹,這個榕樹把整個門已經(jīng)都全部給包起來了,而且榕樹在我們閩南它具有神一樣的地位,其實即使沒有這個城墻,它也是一個榕樹的門,叫做“榕門”,龍門,這個寓意很好,那這棵樹有多少年的歷史,150多年了。
枝繁葉茂的榕樹,不僅庇佑了這座城,更庇佑著這里的居民,成為人們信仰和文化的重要根脈。穿過拱辰門,古風古韻沿著蜿蜒的霞城古街,撲面而來。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黃堅定:它其實(古代)不叫城內(nèi)城的,它還有一個名稱叫霞城,彩霞的霞,那其實彩霞的“霞”也不是它的原名,這個其實是雅化的,這個地方以前叫“下店”,因為在我們閩南話的發(fā)音里面,“霞”跟“下”,它的發(fā)音基本一致,這邊曾經(jīng)是一個非常繁華的貿(mào)易場所。
所謂“下店”,就是到客店住宿。古街兩側(cè),古厝、藥鋪、酒坊……恍惚間,我望見曾經(jīng)繁盛的古街商人往來,或住店休息,或把酒言歡,好不熱鬧。
記者 楊林:既然是城,它最重要的就是城隍廟,所以我們這邊,這個是在南門的位置,城隍廟,最主要的地方,我們就到城隍廟去看一看,好。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黃堅定:“城隍” 首先講這個“隍” 就是守護的意思,在我們城外有一個壕溝,有水的叫“池”,沒有水叫“隍”,那這個“城隍”,其實就是一座城的守護神。
其實我們現(xiàn)在所見到的霞城城隍廟,并不是從古代保留至今的,而這座城隍廟之所以能夠重建,就不得不提到這個擺在廟正中間的“臨海門”石匾。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黃堅定:“臨海門”原來就是懸掛在南門,因為我們以“南”為尊,那祖廟,城隍廟設在這里,清初的時候,有一次同安跟南安的爭奪當中,同安人打敗了,雖然打敗了什么都顧不上,但是依然把城隍的神像背著走,那一直跑,跑到(臺灣)大稻埕。
黃堅定說,如今臺灣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就是在那個時候建起來的。之后,那里的鄉(xiāng)親一直在苦苦地尋找他們的祖廟,不想霞城城隍廟早已掩埋在歷史的塵煙中。直到他們在集美后溪一個井邊找到了被當作搓衣板的“臨海門”石匾,根據(jù)石匾上的刻字才確定祖廟在此,并籌資重建了這座城隍廟。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黃堅定:我們這個城隍廟一年當中有幾個很熱鬧的(時間),每年的正月初六,也會有一個非常熱鬧的廟會,那個是“請火”的,另外在農(nóng)歷的11月,5月也各自有廟會,還有臺灣那邊的分廟,也會經(jīng)常到祖廟來尋根謁祖,當然還有月老的信仰,因為一個城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繁衍生息。
現(xiàn)場:不管是這個城也好,城隍廟也好,跟臺灣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那我們現(xiàn)在又迎來了一大波的臺灣青年,他們都在這邊創(chuàng)業(yè),我們這邊看看,您好,這個是我們“臺灣新娘”,左總,就是我們兩岸的青創(chuàng)基地的負責人,牽頭人,你好,新年好。
得緣于兩岸的同根同源,左星星和她的先生從2019年開始,在城內(nèi)城打造了一個沉浸式感受兩岸文化的體驗館。
聚融壹家臺灣青年雙創(chuàng)基地執(zhí)行長 左星星:像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月老,因為青年人對于城隍文化的互動,可能會覺得好嚴肅,但是月老就會(感覺)非常輕松,而且這個月老非常地靈驗,要不要抽一支簽,我試試看,這是什么,哇,抽得挺好的,父母媒妁,自由戀愛,上上簽。
除了城隍文化,左星星說,剛才在古街上我看到的不少老店、古厝,都是他們近些年參與修繕的。與此同時,基地里的青年們,還將這些民俗元素與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結(jié)合,做活“國潮”,讓民俗在新時代發(fā)揮著新的價值。
記者 楊林:城內(nèi)城里的古磚、古瓦、古厝、古廟,用它們的古樸,無聲書寫著這座城數(shù)百年的厚重歷史,而城內(nèi)的人們,用他們的智慧和力量,將這一段你不知道的廈門故事,綿延繼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下去,新的一年,不妨來集美后溪城內(nèi)城走一走吧。(來源: 廈視直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