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qū)紀念館老照片系列報道之十三
40年篳路藍縷
40年風華正茂
特區(qū)紀念館
伴你在老照片的光影里徜徉
天方夜譚造客車

一輛輛大客車躍然于特區(qū)紀念館的照片之上,這就是廈門人熟悉和驕傲的金龍客車。
然而,三十多年前,廈門造車還只是天方夜譚。當時,廈門的汽車工業(yè)基礎為零。別說整車制造,就連修車的零部件都不能自足,造車之難不言而喻,儼然癡漢夢囈。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基于國內對客車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廈門市委市政府在與有關部門認真研討后,做出了涉足客車制造領域的果斷決定。
1988年12月3日,“金龍”借用蓮岳路旁一破舊廠房悄然誕生,以股權換取資金和技術,從德國MAN的CKD組裝起步,逐步形成四大工藝體系,1990年第一臺金龍客車在某水泥廠的車間下線。
1993年11月8日,金龍汽車集團的前身——“廈汽”上市;1994年,中國第一輛豪華大巴在此下線……上世紀末,伴隨公路客車等級評定的標準化,以金龍客車為中堅力量的"三龍一通”悄然崛起,其中廈門獨占其二,帶動我國進入客車生產及出口大國的行列。
因啟動資金所限,身為行業(yè)翹楚的“金龍”長期借腹下蛋——利用別人車間造自己的車,基于國情自主研發(fā)的各型金龍客車相繼面世,眾多首創(chuàng)領先技術在國內廣泛應用。
2004年7月5日,"國車金龍"落戶集美——廈門汽車工業(yè)城,終于有了自己的家,由此踏上"向海而生 筑夢全球"的旅程,在與國外品牌長期較量中,吸收著世界先進客車制造技術和理念,并不斷積累自身經驗,為中國客車工業(yè)注入后來居上的強者基因。
三十年前,“廈門金龍”在曾為海防前線的鷺島悄然誕生,開創(chuàng)了中國客車自主品牌之路,積極挺進國際市場,讓世界聽到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時代強音,曾經的天方夜譚終于暢行全球……
供稿:廈博經濟特區(qū)紀念館志愿者 張一騏
來源:廈門市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