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新春教授

■《義務教育常用詞表》
臺海網(wǎng)6月14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 近日面世的《義務教育常用詞表(草案)》(以下簡稱“《詞表》”),主編是廈門大學教授、廈大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蘇新春?!对~表》首次發(fā)布了義務教育階段最常用的15114個詞語,并為詞語分級,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漢語詞匯教學有了可以量化的標準。業(yè)界普遍認為,《詞表》的出版填補了我國基礎教育詞表研制的空白。
亮點
中小學老師建議
應該為詞語分級
《詞表》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織編寫,廈門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教育教材中心、兩岸語言應用與敘事文化研究中心研制。蘇新春帶領團隊,歷時8年完成了這項浩大的工程。
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蘇新春透露,原先課題組也想繞開一些難題,比如,詞語分級很難,原本打算不分級。但是,在召集廈大附中、廈大附小的語文教師座談時,老師們認為如果不分級將極大削弱這項研究的價值。課題組采納了老師們的建議,對詞語進行了科學分級,從小學到初中,分成四個學段標出詞級。最終,分級成為《詞表》的一大亮點。
突破
語文界曾嘗試研制詞表但一直“擱淺”
高校教師團隊來研究基礎教育的詞表,是不是太“小兒科”了?蘇新春說,這是一種誤解。他解釋道,《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和初中的語文教學中詞匯的學習和使用有明確要求。現(xiàn)行各種教材也設有名稱不同而功能相同的“識字組詞”“字詞積累”“讀一讀,寫一寫”“詞語比較”等詞匯學習欄目,但對詞匯學習的數(shù)量一直沒有明確要求。
課題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教材之間的詞匯狀況差異很大,調查報告顯示不同教材之間的共有詞只有40%,生詞的共用部分比例更低。長期以來,中小學語文教學界對常用詞表的出臺表示出了很高的期盼,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等前輩學者以及一線教師,都表達了對學習性詞表研制的期待。語文教學界也曾有過研制學習性詞表的嘗試,但因各種原因或是沒有公布,或是沒有進入中小學實際教學中。
拓展
有可能推出“分級版”等多版本詞表
蘇新春說,從20世紀中期起,有關部門和相關單位陸續(xù)研制、公布的漢語詞表有20多種。這些詞表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對外漢語教學用詞表,二是中文信息處理用詞表,三是面向社會一般應用的通用詞表。由于義務教育學習性詞表有其獨特的性質與功能,決定了它不可能照搬面向社會大眾的一般應用的通用性詞表。
蘇新春說,《詞表》將極大地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為中小學教材、分級讀物、學生工具書的編寫提供重要的參考。詞表還將服務于漢語國際教育、中文信息處理和機器翻譯領域。目前,已有一些出版社跟他聯(lián)系,下一步有可能再推出“分級版”“音序版”“義類版”的詞表,滿足不同學生的使用需求。
鏈接
《義務教育常用詞表(草案)》包括“音序表”與“義類表”,收入音序詞目15114 個,義類詞目17092個。
“音序表”為主表。所有詞條按音序排列,每個詞條后帶有5個信息:詞語、拼音、詞級、詞性、義類碼。
“義類表”為輔表。“義類表”的作用在于將詞條按語義的相同相近或相關就近排列,“以類顯義”“就近關聯(lián)”,方便詞匯的教學、掌握與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