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1月11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新聞學院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主要是奔著當記者去的嗎?現(xiàn)在,還真不是。
昨天在廈大舉行的“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上,有院長說,某大報這幾年招收的新聞學院的學生越來越少了,反倒是招收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多了。還有的院長說,畢業(yè)生去新聞單位的越來越少了。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說,這是否也反映出一個問題,我們新聞學教育的方向會不會與實際工作部門的要求不大相同?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干脆用數(shù)據(jù)說話:人才市場上媒體的招聘信息顯示,對懂得計算機算法的算法類編輯的需求已經(jīng)超過傳統(tǒng)的人工類編輯,而且待遇相差有三倍,有工作經(jīng)驗的人工編輯月薪起薪8000元,算法編輯是2.5萬元,這還是兩三年前的價位。
陳昌鳳還分析了國內(nèi)前十名新聞傳播院校中排名第一名學生的課程表。這些學生大學四年最低修了65門課,最高修了85門課,在這些課程里,與計算機技術相關的課程最多的有十一門,大多數(shù)也有兩到三門。
陳昌鳳說,到了智能化教學的年代,我們需要做很多更新和適應,因為新聞傳播教育離現(xiàn)實確實還有距離。她說,在新時代,我們要重視新科技帶來的影響,前提是要有正確的價值觀。
【花絮】
新聞學院院長
在廈大錄抖音
在演講前,64歲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播放了自己制作的一個短視頻;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表示,自己在廈大完成第一個抖音……
新聞學院的院長們,也在使自己努力跟上時代。
【精彩語錄】
我們不能辦“玩命的中學”,也不能辦“快樂的大學”。
我們要實現(xiàn)三個一去不復返:一部分同學天天打游戲,天天談戀愛,天天睡大覺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一部分老師認認真真培養(yǎng)自己,稀里馬虎培養(yǎng)學生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一部分學校領導、教師、學生精力投入不足,資源配置不足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