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拍了23年高考,乏味嗎?
他笑說,年年迎高考,歲歲人不同。
有人問,23年高考,有什么變化?
他想想道,相機升級了,戒備森嚴了
不過,鏡頭下考生豁然舒展的眉頭,
仍是那樣動人;
家長焦慮張望的眸光,
總是叫人牽掛。

姚凡工作照。(吳曉平攝)
臺海網(wǎng)6月8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2000年,既是千禧年又是龍年,醫(yī)院里產(chǎn)婦都爆滿了,產(chǎn)床都排到了走廊里。”姚凡的臉上,露出幾許回憶的微笑?! ?/p>

2000年11月23日中山醫(yī)院婦產(chǎn)科的龍寶寶,當年由于床位供不應求,走廊上都擺上了病床。 (廈門日報記者姚凡攝)

2018年6月7日上午廈門一中前往考場的龍寶寶。(廈門日報記者姚凡攝)
許多人一輩子只參加過一兩次高考,而他已“參加”了23年,只是他的答題工具不是筆和紙,而是手里的相機。和往年一樣,昨日早上7點剛過,本報資深攝影記者姚凡提著兩三臺相機,又出現(xiàn)在廈門一中考點。
“咔嚓咔嚓”聲響起,師生間的擊掌加油,母親的耳語安撫,父親的默默守候,都被裝進小小鏡頭里。但和往年不同的是,再過幾個月,姚凡就要退休了,這或許是他作為本報攝影記者,參加的最后一次高考。
再次翻看23年來的高考照片,姚凡說,曾經(jīng)捕捉的一個個瞬間凝聚交織成了一部極具時代氣息的高考紀念冊。
見證“世紀寶寶”
當年扎堆出生如今扎堆高考
1995年,那時候的高考還定在7月份,考場用冰塊降溫;2003年,高考改到了6月,因為非典,考生進場前還要測試體溫;2011年,家長們穿著紅衣送考,意味“開門紅”……年年高考不相同,鏡頭里都是時代印記。而鏡頭外,姚凡的相機也從膠片機變成了數(shù)碼相機,從舍不得拍變成了一拍就是上千張。
姚凡記得,以前考場沒有這么“戒備森嚴”,他只需要向招生辦申請證件,就能進考場拍照,在不干擾考生的情況下近距離記錄考場氛圍,也能從考場內拍場外家長守候的場景。鏡頭里,有考生低頭思考的模樣,也有家長焦慮張望的眼神。“后來大家對高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姚凡說,防范作弊的手段變多,考場拉起了警戒線,他無法進入考場。
“知道今年為什么考生特別多嗎?”姚凡臉上帶著回憶的微笑,“今年大部分是2000年出生的寶寶,那年既是千禧年又是龍年,醫(yī)院里產(chǎn)婦都爆滿了,產(chǎn)床都排到了走廊里!”那時姚凡到各大醫(yī)院里拍攝“世紀寶寶”,目睹寶寶們扎堆出生的場景。巧的是,這兩天姚凡又到學校拍攝高考。18年過去,當年呱呱落地、哇哇大哭的嬰孩,如今已經(jīng)長大成人,奔赴考場。
有讀者對他說
這張照片看了會哭
姚凡說,每次拍攝,他都不會打擾家長和考生,但他們的每個動作、每個眼神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最深的情感。“中國的父母、長輩都很內斂,也只有遇上高考這樣的人生節(jié)點,才會做出一些‘例外’的表達。”姚凡說,這樣的公開“表白”非常珍貴,擁有豐富的鏡頭語言,而他也渴望定格、放大這樣的動人畫面。
在數(shù)以萬計的照片中,姚凡印象最深的一張,是下雨天一位老人為孩子打傘,老人怕孩子淋濕,特意挨得近些,再近些。“有讀者和我說,這張照片看了會想哭。”姚凡說,為人父母,看到這張照片總會深有感觸,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2008年,姚凡也迎來自己的送考,送女兒到六中考場考試。“那年,我拍攝高考的陣地就從一中轉移到了六中。”他笑著說,那時的他既是父親也是攝影師,記錄的是女兒的“成年禮”,也是萬千考生的“成人禮”。
你的“高考臉”
本報來珍藏
還記得參加過高考的你是什么模樣嗎?
還記得身邊的父母、老師如何作為你堅強的后盾嗎?
從1995年到2018年,本報攝影記者姚凡精選23年來的高考照片,從今日起,歡迎讀者網(wǎng)友們點擊進入廈門日報微信公眾平臺,從照片里“找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