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月14日訊 據廈門廣電網報道 2020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培育綠色經濟增長點。在廈省政協委員建議,要利用好我省豐富的貝類資源,把原本丟棄的貝殼變廢為寶,助推綠色經濟發(fā)展。
長年從事貝類副產物研究的在廈省政協委員曹敏杰表示,福建作為貝類生產大省,牡蠣等貝類產量居全國前列。但目前對于貝類的利用僅僅局限于可食用部分,占貝類重量50%以上的貝殼部分卻很少利用。如果能將這些資源變廢為寶,不僅可以減少環(huán)境污染,還能促進海水貝類養(yǎng)殖業(yè)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曹敏杰研究發(fā)現,牡蠣殼經高溫煅燒后,具有改良土壤酸度、補充鈣等多種元素的效果。今年兩會,他帶來提案《充分利用福建的貝殼資源 助力福建經濟綠色發(fā)展》,建議利用好我省的貝殼資源,改良土壤,助推我省經濟綠色發(fā)展。
省政協委員 曹敏杰:經過三年的應用,我們在福建的柚子、甜瓜,還有用在湖南江西的水稻和西紅柿都取得非常好的成效,產量增加了品質也提高了,特別是水稻還可以有效降低重金屬污染。
曹敏杰建議,要更加扎實地做好土壤改良基礎研究工作,加大力度支持相關企業(yè)生產貝殼類土壤改良劑,通過政府支持、企業(yè)生產、農民應用,實現環(huán)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huán),
省政協委員 曹敏杰:我們希望,特別是縣一級的農業(yè)部門技術員,能夠給我們農民做更多科普推廣,讓農民更多了解土壤酸化以后,同樣會導致農作物減產和品質降低,這方面我希望政府部門多做一些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