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福建廈門,人們會欣喜地發(fā)現身邊有這么幾種美麗的色彩:除了天上那一抹“廈門藍”,地上成片的“四季綠”,還有身邊處處可見的“志愿紅”。在這里,很多社區(qū)都設有志愿服務工作站、鄰里互助中心等服務場所,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已融入城市的文明血脈,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道路旁,居民們漫步閑聊;長廊內,老人們排練歌曲……廈門市湖里區(qū)金山街道金安社區(qū),一幕幕溫馨的場景映入眼簾。占地31萬平方米的金安社區(qū)是廈門最大的社會保障性住房社區(qū),8000多戶注冊戶籍中超過80%是中低收入家庭。目前,社區(qū)共有16支志愿者服務隊,注冊志愿者2562名。他們有一個親切的名字:金哥安妹。
正是這些“金哥安妹”,使金安社區(qū)變得不大一樣:環(huán)境整潔,鄰里和睦,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居民,如殘障人士、獨居老人、特困學生等都能定期受到社區(qū)志愿者的照顧。
“雖然已經退休,但我依然希望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為居民服務。”吳秀丹是金安社區(qū)居民口中的“秀丹阿姨”。吳秀丹曾是一名法官,退休后,她成了金安社區(qū)法律維權志愿隊隊長。和藹可親又懂法明理的“秀丹阿姨”常幫著鄰里調解矛盾糾紛。每周二上午,她都會準時來到社區(qū)居委會一樓的服務點,為需要的居民提供法律咨詢。更多的時候,她還要走家入戶,傾聽問題,解決矛盾。幾年來,吳秀丹參與普法宣傳活動70多場次,調解社區(qū)棘手的法律糾紛36件,發(fā)展專業(yè)法律志愿者8名。“作為金安居民,我們既是志愿服務者,又是志愿服務受益者。”吳秀丹說。
“金哥安妹”只是廈門志愿者隊伍的一個縮影。目前,廈門市注冊志愿者有50余萬人,學雷鋒志愿服務隊3000多支。
8月21日,兩位外籍旅客向正在廈門站南廣場提供志愿服務的楊音蘋求助。楊音蘋用流利的英語回答了旅客的咨詢。
楊音蘋是廈門火車站的一名客運員,也是一名志愿者。廈門進入“金磚時間”后,楊音蘋和不少同事利用休班時間,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在火車站內外提供志愿服務。“廈門會迎來更多的旅客,特別是外籍旅客,我要用專業(yè)的知識、溫暖的笑容迎接八方來客。”
如今,走在廈門的大街小巷,時不時就能碰到“紅馬甲”,他們以真誠和熱情,詮釋著城市的精神內涵,塑造著城市的文明品格。“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讓廈門變得更美好。”楊音蘋笑著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