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起,“敘說文明——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將在廈門市博物館開展,近百件敘利亞古代文物第一次在廈門亮相,一起去看看。
提到文字系統(tǒng),大家肯定首先想到咱們的漢字。歷史上,遙遠的兩河流域曾經誕生過楔形文字,它被認為是人類文字中最早達到成熟水平的文字之一。因其外形似釘子或楔子,故被稱為“楔形文字”。眼前的這組楔形文字泥版,出土于馬里王室檔案館,是我們認識和了解敘利亞城邦崛起黃金時期社會生活的重要文字史料。
廈門市博物館講解員 王錕:楔形文字是由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所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右邊的這一件文物,它的用途就是代替書信,把這個字刻在泥板上面,這個內容主要是記載一個國王的仆人寫信給國王,講述一些制作模具的想法。
這件來自馬里古城的“祭拜者雕像”也非常有特點。雕像以雪花石膏雕成,雙手合握、神情虔誠,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精英階層對神祇的祭拜。神祇當時被認為是城市的真正主宰,神廟總是占據(jù)著城市中的主要位置。
廈門市博物館講解員 王錕:這件展品它是典型的蘇美爾人(形象),這個是祭拜者,它是起到一個替代的作用,替代這些祭拜者,時時刻刻地去拜神。主要是放在哪里,放在神廟的內墻角面,也有些是放在這個椅子上。
敘利亞地處地中海東岸,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蘇美爾、巴比倫、亞述、波斯等文明的交匯地。本次展覽匯聚了敘利亞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阿勒頗博物館等8家文博機構的珍貴文物97組,系統(tǒng)展現(xiàn)從舊石器時代到伊斯蘭時代長達數(shù)十萬年的歷史脈絡。
廈門市博物館講解員 王錕:這批文物來得非常艱辛。首先是集中在敘利亞的首都大馬士革,然后通過敘利亞和黎巴嫩兩國軍方轉接,躲過了轟炸、疫情,還有禁飛區(qū),歷經了7000多公里才來到我們中國。
展覽將一直持續(xù)到明年的1月4日,免費向市民開放?,F(xiàn)場還提供定時講解服務,希望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多樣、包容的世界文明。
來源: 特區(qū)新聞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