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屬將親人靈骨安放入花壇
臺海網(wǎng)11月2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錢玲玲/文 常海軍/圖)與山川同在,與花木共榮。在親人的送別下,12位逝者在廈門被安葬于鮮花之中,融于芳土,回歸大自然的懷抱。
昨天上午,為貫徹落實民政部等九部委《關于推行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的指導意見》精神,進一步倡導綠色文明喪葬新風,由廈門市民政局主辦,廈門市殯葬事務中心、廈門市殯儀服務中心承辦,廈門市懷祥禮儀服務有限公司協(xié)辦的“大愛歸自然 芬芳勵后人”公益花壇葬活動在薛嶺山陵園舉行。這是廈門首次舉辦公益花壇葬活動。
面向本市市民 實行費用免除
此次花壇葬活動突出“節(jié)地、綠色、公益”理念,用音樂與禮儀來表達對生命的尊重。
昨天上午9點30分,2021年花壇葬落葬儀式拉開帷幕。工作人員現(xiàn)場朗讀詩歌《致親人》,向過往告別,向生命致敬。家屬們點燭祈福,手捧親人靈骨,緩緩穿過祈福橋,用虔誠的心送別親人最后一程。
落葬區(qū),設在薛嶺山陵園的一個大花壇。暖穴、靈骨入穴、撒福土、撒花瓣、填土安葬……靈穴上方種上了美麗的鮮花,逝者融入大地,回歸到大自然的懷抱。清風相隨,沿著鋪滿鮮花的路,12位逝者從此與鷺島同在。
今年以來,市殯儀服務中心結(jié)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多舉措、多形式開展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殯葬新風活動。此次公益花壇葬活動面向本市市民,實行費用免除。
不留碑不留名 化作春泥更護花
花壇葬是一種環(huán)保、節(jié)約土地資源的骨灰安葬方式。薛嶺山陵園生態(tài)花壇葬區(qū)可循環(huán)使用,骨灰粉化處理后深埋花壇內(nèi),不留碑、不留名,化作春泥更護花,是生命最美好的延續(xù)。
廈門市殯儀服務中心副總經(jīng)理吳小佩告訴導報記者,薛嶺山陵園已開發(fā)300多平方米的生態(tài)葬區(qū),除了花壇葬,接下來還將開展樹葬、草坪葬。未來如果市民需求比較大,還將把生態(tài)葬推廣至其他墓陵園開展。
近年來,廈門不斷致力于節(jié)地生態(tài)葬的大力推廣,骨灰撒海已率先開展多年,廣大市民積極響應、參與,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生態(tài)殯葬和文明殯葬理念,展現(xiàn)了大愛情懷和奉獻精神。
72歲老奶奶 送別三位親人
昨天,望著三位親人的骨灰緩緩葬入花壇,淚水一次又一次打濕了她的臉頰。她的淚水里,既飽含思念,又充滿欣慰。
72歲的黃奶奶,已是滿頭銀發(fā),但她堅持要來到現(xiàn)場,送別親人最后一程。“今天在這里安葬的,是我的公公、婆婆和先生。幾年前,我就有這樣的想法,今天終于實現(xiàn)了。將來我百年之后,也要葬在這里,我們一家人用這種方式,永遠相依在一起!”
黃奶奶幾度哽咽,她流著淚說:“薛嶺山陵園舉行這次花壇葬活動,我萬分感謝。這樣的形式很好,有利于子孫后代,不給年輕人增加負擔,也能回歸自然、落土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