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0月24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血壓值是否正常關系到人的身體健康。很多人注意到了自己的血壓偏高,但卻很少有人關注低血壓的問題。近日,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yī)院心內一科主任葉濤博士表示,高血壓常見,但低血壓在年輕女性、中老年人中也不少見。
所謂低血壓,就是成年人上肢血壓低于90/60mmHg,按照病因可分為生理性低血壓、病理性低血壓。
生理性低血壓指部分健康人群,其血壓測量值天生偏低,但沒有不適癥狀,長期以來,系統(tǒng)器官也不會發(fā)生缺血缺氧等情況。這種情況多見于體質瘦弱的年輕女性。那么,生理性低血壓的患者需不需要接受治療呢?葉濤表示,像這種情況,沒有癥狀也沒有任何器官受到損害,自然也就不需要治療。另外,血壓有“增齡性”改變,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升高。
而病理性低血壓,除了血壓降低以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癥狀和某些疾病。這常發(fā)生在出現(xiàn)嚴重的心臟病如心梗、嚴重感染、大出血等情況時,血壓驟降,嚴重者會出現(xiàn)暈厥、休克等表現(xiàn)。
葉濤提醒,在病理性低血壓中,有兩種情況需要引起警惕。一是體位性低血壓,二是餐后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是起床或久坐、蹲下后突然站起,瞬間產(chǎn)生頭暈眼花等癥狀,它常發(fā)生在突然改變體位時,在老年人中較為常見。為了避免摔傷,葉濤建議,“突然起身時,動作應盡量緩慢,最好做些輕微的四肢準備活動,給身體足夠的時間調節(jié),這樣有助于促進靜脈血向心臟回流。”餐后低血壓指在用餐之后出現(xiàn)的低血壓,葉濤解釋說,這是由于進餐后,大量血液分配給胃腸道,導致心腦血管的供血變少,血壓調節(jié)反射能力跟不上所致,同樣多發(fā)于老年人。針對這種情況,飲食上做好控制,可采取少吃多餐的方式,一定要避免吃得過飽,食物盡量多樣化,少吃含糖量高的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
【醫(yī)生提醒】
如何改善低血壓
嚴重的低血壓患者可采用藥物治療,對于癥狀輕微者,可通過飲食及生活等多方面進行干預:
●多飲水,增加血容量。葉濤說,尤其是處于生理期的女性,一定要注意多補充水分,喝水可保證血容量而不至于引發(fā)低血壓及低血容量休克。
●適量飲用咖啡、濃茶等,有助于提升血壓。
●多做等長收縮運動,如平板支撐、握力器訓練等運動,可增強心肌收縮力,協(xié)助靜脈血液回流,增加心臟輸出的血液量,使血壓上升。
●高血壓患者應少吃鹽,而低血壓患者正好相反,適當增加食鹽攝入有助于升高血壓。
●中醫(yī)認為,氣血不足的人通常血壓較低,有輕微癥狀者不妨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吃點人參,能起到補充氣血提升血壓的功效。
展開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