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法制作的堿粽。
臺海網(wǎng)6月13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在同安區(qū)汀溪鎮(zhèn)造水村,家家戶戶延習(xí)古法,純手工制作堿粽,不僅是節(jié)日特色,更是這里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傳承。
12日,恰逢周末,村子里幾十戶人家不約而同在這一天包起粽子。一大早,70多歲的盧阿嬤就忙活開了。卷粽葉,塞糯米,用線裹扎……兩個小時后,幾百個連成一片的堿粽就掛滿壁板。“粽葉要攤平整,卷成尖尖的一個頭。接下來把米放進(jìn)去,裹出四個角,綁的時候每個角都要平整。”說起造水村的包粽子能手,非盧阿嬤莫屬。她從十幾歲就開始幫家里包粽子,延續(xù)幾十年的技法早已爐火純青。 “灰汁”,是造水村堿粽的靈魂。這種用來做堿粽最重要的天然食材,要提前好幾天做準(zhǔn)備。由于步驟繁瑣,很多地方都開始用市面上的堿水來替代“灰汁”,但在造水村依然沿用傳統(tǒng)的古法手工制作。“上山砍來黃荊樹的枝條,燒制成灰后過濾,再跟糯米混合浸泡一天一夜。”盧阿嬤介紹,粽葉也是自己摘的,先風(fēng)干,使用時要提前水煮浸泡。柴火灶上架著一口大鍋,裹好的“灰汁粽”被一起放入大鍋里。浸水,加熱,壓實,用柴火燒,文武火交替,前前后后煮上六個小時左右,古法堿粽才能出爐。剝開粽葉,黃中透亮,晶瑩剔透。輕嘗一口,軟糯綿甜。堿粽掛在陽臺上風(fēng)干,久存不壞,夠一家人吃上兩個星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