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內,謝海雁(左)輕撫妻子的臉。(本報記者張江毅攝)
臺海網3月22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在經過三周的努力后,住進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的劉麗霞,最終因為癌細胞擴散到內臟,離開了這個世界,沒能完成全身器官捐獻的遺愿。但昨日凌晨1點45分,她的一雙角膜被成功取出,將光明和愛留在了人間。
在中山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值班醫(yī)生、器官捐獻協調員以及劉麗霞的丈夫謝海雁,向記者講述了這三周來為完成劉麗霞捐獻遺愿所做的努力。
【一場告別】
“為了捐獻,她受了很多苦”
劉麗霞是廈門市兒童醫(yī)院超聲科醫(yī)生。20日晚間,在中山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內,盡管她的口鼻還接著機器,心跳的曲線還在機器上波動,但她已經被宣布腦死亡。劉麗霞的丈夫謝海雁在病床一側,輕輕撫摸著愛人的手,隨后又幫她揉揉已無知覺的腳。
“為了捐獻,她受了很多苦。”謝海雁說,三周前,妻子已經昏迷,沒有了意識。但是為了完成妻子的心愿,他強忍著心中的痛苦,因為從救治來說,這種搶救沒有任何意義。用醫(yī)療機器和藥物維持生命體征,都只為給捐獻提供最佳狀態(tài)的臟器。
中山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醫(yī)生王藝彬說,雖然有藥物和機器維持,但劉麗霞的身體已無力承受了。20日下午4點多,因為心跳一度降下去,醫(yī)生們還對她進行了搶救。但是到了當晚8時許,劉麗霞被宣布腦死亡。
【一個心愿】
“身上的東西留給需要的人”
“哪天我要是救不過來,身上的東西能給誰用,就給誰用吧。”早在2018年底,劉麗霞得知自己是膠質母細胞瘤中晚期時,對丈夫說了這樣一句話。謝海雁是中山醫(yī)院腫瘤放療科醫(yī)生,對于病情,夫妻二人心里都明白意味著什么。
回想當時的情形,謝海雁覺得挺突然,“我們之前沒探討過這個話題,畢竟妻子還在治療中,我要給她希望,所以我沒有回應。”
雖然謝海雁一家沒有放棄治療,然而,經過三次手術后,劉麗霞的狀況明顯不行了。“在此期間,她又跟我提起器官捐獻的事。”謝海雁說,三個星期前,妻子開始昏迷,他開始著手妻子遺愿的事。他先是請教了同科室的醫(yī)生,詢問膠質母細胞瘤患者能否捐獻,得到肯定答案后,他又聯系市紅十字會,正式開始捐獻器官事宜。
然而,謝海雁的母親一開始接受不了。“老人的觀念是,人走了要走得完整。”謝海雁說,弟弟也來開導母親,說器官捐獻相當于嫂子還活著,后來,母親終于接受了。
【一個遺憾】
臟器無法捐獻只留下角膜
原本以為捐獻可以順利進行,令人遺憾的是,來自廈大翔安醫(yī)院的器官捐獻協調員林欽在檢查劉麗霞的病歷時發(fā)現,她的身體存在癌細胞擴散的可能。原本膠質母細胞瘤顱外轉移的概率非常低,但經過CT檢測,最終證實了癌細胞擴散的消息,也就是說,劉麗霞的臟器不能用來捐獻了。
臟器沒法捐獻,那就把角膜捐出去吧。謝海雁說,至少這也算替妻子完成了心愿,希望她的角膜能幫助需要的人。昨日凌晨1點45分,劉麗霞的角膜被成功取出,帶著光明和愛留在了人間。
【丈夫講述】
她是一名上進的醫(yī)生整理照片留給兩女兒
在謝海雁的眼中,妻子是一個很努力、很要強的人。“她經常嫌棄我不上進。”謝海雁說,妻子經常跟他講,到一定年紀該考什么證取得什么職稱,就要努力做到。如果不是因為生病,2018年,劉麗霞本該取得副高職稱。這名一直積極進取的醫(yī)生,在2018年8月還去甘肅支援了一個月,但是回廈后,她就生病了。
母愛偉大!謝海雁說,在第一次手術后,劉麗霞把自己從小到大的照片,以及與家人的合照,全部拿出來,做好整理和標注。她什么都沒說,只想把這些照片留給兩個幼小的女兒,讓她們以后想媽媽的時候,可以好好看看。
謝海雁并不后悔讓妻子撐這么久,因為這是幫她完成心愿,也是傳遞她的大愛。妻子住進重癥監(jiān)護室期間,他帶兩名孩子過來看望。“大女兒9歲,小女兒3歲,對兩名孩子來說,也有教育意義,她們的媽媽捐獻器官,也是想給她們留個念想。”謝海雁說,等到孩子長大后,定會明白母親的這份大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