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1月27日訊 據廈門廣電網報道 每年11月,不少候鳥會遷徙到廈門,在溫暖的廈門度過漫長的冬季,一些往年常見的候鳥,今年也是如約出現(xiàn),其中鸕鶿可以說是市民最容易觀賞到的候鳥了,今年它們的情況如何呢?接下來跟隨記者的鏡頭一起去杏林灣看看。
從園博苑的碼頭,我們乘船前往杏林灣,觀鳥愛好者告訴我們,在灣內的幾個無人島上,已經有不少鸕鶿來做客了。在杏林灣兩岸的綠樹中,星星點點的有不少鷺鳥棲息,個子大的大白鷺和蒼鷺站在枝頭,作為候鳥,它們抓緊在廈門的時間,伸長脖子展示自己的優(yōu)雅;常住居民小白鷺則是鄰水而居,等待著食物的出現(xiàn)。越靠近無人島,鸕鶿就越來越多,它們成群地站在高高的木麻黃樹上,曬著太陽休憩。觀鳥愛好者表示,近段時間,鸕鶿的數量越來越多,從最初的幾百只,已經達到了三千多只,與往年數量持平。有趣的是,在廈門,這些鸕鶿還貼了不少秋膘。
廈門觀鳥協(xié)會會員 凌飛鶴:它經過這個長途的遷徙、飛行,剛到的時候還是比較黑比較瘦,看起來就是個頭很小,今天我們看一下好像明顯的塊頭增大了。
鸕鶿來廈門過冬,早上從金門飛來廈門覓食,傍晚再飛回金門去棲息,不過今年這一現(xiàn)象有了變化,因為環(huán)境持續(xù)變好,又沒有其它干擾,今年秋冬,一部分鸕鶿將在杏林灣住下來,不再往返金門與廈門之間。同時,一些小白鷺、夜鷺和牛背鷺將這里作為了自己的繁殖點,成為無人島上的常住人口。
廈門觀鳥協(xié)會會員 凌飛鶴:小白鷺、夜鷺在島上有繁殖,我們現(xiàn)在也有發(fā)現(xiàn),夜鷺這個量會比較多一點。我們也發(fā)現(xiàn)牛背鷺也在這邊繁殖,這邊應該這個整體的環(huán)境還是挺好的,作為它的覓食、棲息,應該來講,應該說比較安全,而且食物比較有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