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2月28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道 原本已經能流利說話的兒子突然結巴起來,寶媽急得不行。但醫(yī)生提醒:幼兒初現口吃家長不要急于糾正,說話結巴大多會隨著語言功能的完善自然消失。
孫女士的兒子兩歲開始咿呀學語,半年多后說話就比較利落了。但令孫女士費解的是,在兒子三歲左右,說話莫名地結巴起來,不管家里人怎么糾正,孩子說起話來仍然結巴。
孫女士為此急壞了,擔心孩子跟說話有關的嗓子等器官出了毛病,急忙帶著兒子來到前埔醫(yī)院五官科就診。醫(yī)生對孩子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并未發(fā)現功能性病變。醫(yī)生告訴孫女士,這是孩子言語發(fā)展中的正?,F象,家長不必急于糾正,隨著孩子的成長,口吃很可能自然消失。
此后,孫女士和家人便不再糾正孩子說話,而是更加用心陪伴,一年多后孩子終于如醫(yī)生所言,說話歸于流暢。
該院五官科主任醫(yī)師林曉青介紹,幼兒的言語發(fā)展要經歷一個腦嘴協調學習表達的過程。二至三歲的幼兒正是言語發(fā)展的起步階段,他們掌握的詞匯還不多,而交流或表達的欲望卻比較強烈,此時由于語言輸出還跟不上大腦活動速度,在選擇詞匯和組織語言上,就會出現猶豫、吭哧、停頓和重復等說話結巴的現象。但這時的口吃,大都只是一種現象而不是癥狀,更不屬于病理范圍。
“隨著孩子的成長,語言的發(fā)展慢慢跟上了大腦的速度,口吃情況大多會自然消失。因此大人過于緊張、急于糾正等都是不妥當的。”林曉青提醒,不要讓孩子像改錯似的重復表達,這樣會造成孩子內心緊張而加重口吃。大人可以教孩子朗誦歌謠念順口溜,給孩子講笑話和故事,讓孩子在放松娛樂中邊玩邊說。只要具備了開朗、大膽、自信等良好性格,孩子即便發(fā)生口吃,因為其注意力不集中在內心感受上,一般都能較快得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