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12月19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 陳巧思/圖通訊員 莊穎芳)陳國信,高壓帶電檢修工,在高空線路上“走鋼絲”,人稱高空“電醫(yī)生”。
  他的“病人”是電線,一千多公里的輸電線路、五千多座高壓鐵塔,要日常“體檢”,也要緊急“搶救”。
  26年來,他已數(shù)不清爬過多少座高壓鐵塔;26年來,他從一個人“奔跑”到領著一群人一起“奔跑”,獲得10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取得50項國家專利。“攻克難關對我來說是工作責任更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今后希望能培養(yǎng)更多技術骨干,讓他們也享受到攻堅克難、技術創(chuàng)新帶來的喜悅和成長。”陳國信說。
奮戰(zhàn):摸黑搶修 奮戰(zhàn)144小時
  2016年9月14日,“莫蘭蒂”前夜。
  晚上9點多,陳國信接到電話稱“湖濱西路一處高壓電線被異物纏繞,造成部分線路短路”。
  彼時,窗外雨勢漸大,風也吹得更猛烈了。陳國信帶著班組趕去現(xiàn)場,抬頭一看,蓋在高壓鐵塔上的竟是一塊50多公斤的廣告幕布。“廣告幕布就像一張被子,蓋在塔頂,捂得嚴嚴實實的。”搶修人員爬上高壓鐵塔,用手拉了幾下,很重扯不動;用刀子割,幕布很厚實,上面還有LED燈片,割不動。
  最后,經(jīng)過3個多小時,一點一點取下了廣告幕布。趕回班組,已是深夜12點多,所有值班人員都集中到了3樓走廊。陳國信就這樣靠墻坐著,聽著外面的風雨聲過了一夜。
  臺風前腳剛走,天剛蒙蒙亮,陳國信后腳就帶著班組上路了。為了盡快供電,他和同事從天微亮忙到夜已黑,登高爬低。
  除了忙現(xiàn)場,陳國信作為當時物資采購的負責人,每天還要為每座高壓鐵塔“開藥方”,哪個搶修隊需要啥都找他。凌晨2點,忙了一天的陳國信打算瞇一會,還沒躺好,電話又響起,等忙完,天又亮了。
  “最忙的時候,一個小時要接50多個電話。”陳國信這一忙就是6個晝夜、144個小時。
巡查:爬山又爬塔 還得躲蛇鼠
  背著30公斤的工具,徒手爬上百米高壓鐵塔,腳踩細鋼架,頭頂幾十萬伏的高壓電流……這就是陳國信每天的工作。
  高壓帶電作業(yè),苦、臟、累、險,但陳國信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全市一千多公里的輸電線路、五千多座高壓鐵塔,從一顆螺母到長達數(shù)公里的導線,從地面到天上,每次他都認真細致逐一檢查。
  有個習慣,陳國信這些年一直保持著,就是每次上塔,他會隨身帶一部相機,拍的照片成了鐵塔線路的“電子病歷”。有時,在幾十米高的鐵塔上,他一呆就是三四個小時。
  高壓鐵塔通常立在山中,先開車沿著盤山公路到山腳下,再步行到塔下,“大多沒有路,都是只有我們才記得的路”。陳國信說,檢修1座高壓鐵塔就要來回爬一次。
  徒步山中,還要面臨蛇蟲鼠蟻的侵襲。陳國信記得,曾有一次,一條長約四米、跟手臂一樣粗的蟒蛇橫在檢修的必經(jīng)之路。他后退幾步躲到樹叢里,拿起石頭朝蟒蛇砸,一塊接一塊,十幾分鐘后,蟒蛇才離開。“看到那么大的蟒蛇還是害怕,可檢修任務就擺在你面前,還得繼續(xù)往前走。”陳國信說,除了蟒蛇,他們還得躲開狼狗、馬蜂的襲擊。
成果:勇于創(chuàng)新 擁有50項國家專利
  陳國信是技工學校畢業(yè),二十多年來他刻苦鉆研、勇于創(chuàng)新,成為電力系統(tǒng)帶電作業(yè)領域的行家里手,先后取得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資格,并取得500千伏超高壓帶電作業(yè)資格證書。
  110千伏多回同塔線路檢修是困擾國內帶電作業(yè)的難題。陳國信一遍遍模擬操作,想出用操作桿將跳線向外推擴大安全距離的點子,攻克了技術難關,最終使110千伏雙回同塔線路鐵塔帶電作業(yè)的安全距離增加了60厘米,從而可在不斷電情況下進行線路檢修。
  此后,他相繼研究完成了耐張塔橫擔地電位帶電作業(yè)安全距離擴展方法、與二連板卡接的懸垂式絕緣子串帶電更換裝置、懸垂式絕緣子串帶電更換裝置和絕緣限位器等4項專利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被業(yè)界評價為“開創(chuàng)了中國110千伏線路同塔架設帶電作業(yè)的新篇章”。
  多年來,由陳國信負責或主要參與的10個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取得50項國家專利。
  陳國信在自身成才的同時,也帶領身邊的伙伴們一同前行。他在班組開展“人人是老師、個個是學生”的互幫互學活動,創(chuàng)建了“送電帶電學習團隊”、“首席專家與優(yōu)秀青年結對子”和“師傅帶徒弟協(xié)議”等多種培養(yǎng)方式,以老帶新,以強帶弱,成績斐然。
  2012年,陳國信技能大師工作室被授予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今年年初被全國總工會表彰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chuàng)新工作室”。陳國信傾心將工作室打造成創(chuàng)新、學習、交流的載體平臺,創(chuàng)建了一個點子培育出四個成果的“4N法則”和創(chuàng)新智慧庫,定期開展創(chuàng)新點子搜集、評估和科研立項,不斷解決電網(wǎng)帶電作業(yè)技術難題。
見證:電力進島 第二通道將隱身海底
  改革開放40年,陳國信一路相隨,他的發(fā)明創(chuàng)新也見證了廈門電力網(wǎng)架格局的變遷。
  今年6月,廈門東渡海峽的火燒嶼,陳國信帶著班組作業(yè)人員爬上80多米高空工作平臺,對廈門電力進島第二通道的東鐘Ⅰ路全面停電檢修。
  只不過這一次,陳國信更感慨些,因為這可能是該線路最后一次停電檢修,他望向高塔延伸出去的電力線路,“我的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新都是在廈門電力進島第二通道上完成的”。
  這條線路已走過半個多世紀,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
  彼時,廈門島是懸浮于海上的孤島,早期供電僅靠島內零星小電廠。1969年,福建第一條跨海架空線路——35千伏雙獅山至火燒嶼電力線路架設在了這片海域;1982年,電力建設者加快廈門電網(wǎng)進島電源建設,在這里架設起110千伏跨海架空線路;1989年,跨過這片海域送電進島的電力線路再度升級到220千伏,成為廈門電力進島第二通道,并在2007年升級改造,有了現(xiàn)在的220千伏東鐘Ⅰ、Ⅱ路。
  現(xiàn)在的廈門電網(wǎng)已形成四通道七回路向島內供電的堅強網(wǎng)架格局,35千伏以上的變電容量也較特區(qū)成立之初增長了408倍,2017年全社會用電量是1979年的125倍。
  不久后,這一電力大動脈將退出海峽上空、隱身海底,2020年前后敷設進廈門第二西通道(即海滄隧道)的服務隧道中,線路供電能力將提升50%,抗擊臺風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將全面加強,源源不斷的充足電源將從海底輸送進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