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網(wǎng)訊(海西晨報記者 邱雅萍)在閩南,婚禮的當天有一個“上頭”儀式。這是一個成人禮,意味著新郎新娘成年了。市民楊鷺家中,還保存著這樣一對喜碗,是30多年前的婚禮上用的。
“這碗是1985年時,婆婆買的,用于‘上頭’儀式里,我們至今仍在使用。”楊鷺告訴記者。手捧印有精致花紋的喜婉,回憶歷歷在目,在楊鷺看來,喜碗見證了他們生活的變化。
相較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生活改善,海滄人的餐桌也悄然發(fā)生了變化。“20世紀60年代,很多家庭的孩子吃不飽。那時的我們,就盼著過年,只有在過年時才可以吃到肉。”楊鷺說。
后來,蔬菜、瓜果、肉類也擺上了貨架,市場上食物的品種漸漸豐富,“三菜一湯”已成為經(jīng)典組合,“這時葷菜已經(jīng)是餐桌上常有的了!”楊鷺告訴記者。
20世紀90年代后,楊鷺一家開始重視營養(yǎng),做菜也開始追求豐盛。“牛奶、雞蛋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楊鷺說。
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進餐館嘗嘗鮮已不是遙不可及的事。“如今,菜市場里各種蔬菜應有盡有,不僅是蔬菜,肉也變著花樣吃,早中晚三餐也越來越講究,現(xiàn)在都倡導健康飲食。從吃不飽到挑著吃,我們從飯碗里吃出了生活的巨變。”楊鷺感慨道。
征集令
內容要求:推薦能代表海滄改革開放變化的“老物件”,并附上照片。成功推薦的讀者以及首個揭開謎底的讀者可獲得由廈門易通卡運營有限責任公司制作的“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卡”一張。投稿方式:將照片發(fā)至hcggkf@sina.com,或撥打晨報熱線8080000,并留下聯(lián)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