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7月2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 吳曉平/圖 實習生 姚立婷)古代考生考科舉,也有作弊的,他們的小抄很有意思,一類是書籍只有火柴盒大,但字跡非常清晰;另一類是夾帶,寫在鞋襪或者衣服內(nèi)襯里。
昨天,“詔詁天下 狀元及第——圣旨博物館館藏珍品展”在廈門市博物館開展,共展出117件各朝代科舉考試的相關(guān)文物。
科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后備人員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jīng)歷了1300多年。雖然科舉考試被廢除,但它創(chuàng)造的考試制度卻一直延續(xù)至今。高校招生考試始祖便是科舉制的考試制度。而就人才選拔的目的來說,公務員考試也是可以與科舉考試類比的。
據(jù)悉,展覽將持續(xù)到9月25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精彩搶先看
黃自元殿試試卷
黃自元生于道光十七年,清同治六年鄉(xiāng)試中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和江南鄉(xiāng)試副考官。
這份殿試卷很“講究”,分卷面、履歷、試策正文、卷底四部分。
卷面,由二十個面組成,上蓋滿漢合璧的禮部官印及寫有殿試舉人的姓名。履歷,寫應試人姓名、年齡、籍貫、鄉(xiāng)試及會試中式時間,開具三代姓名,并于名下注明已仕、未仕。
試策正文共有十六面,每一面六行,每行只準寫22個字,如果文章當中涉及到皇帝朝廷,必須頂格寫,寫臣字時,只能寫半個字表示對皇帝的尊敬。
卷底,有朱文大木記戳,上面有印卷官姓名。
清考生作弊小抄
考生作弊的書籍,一般都很小巧,內(nèi)容都是四書五經(jīng)之類,大多都是刊印本,其中“四書備旨”夾帶最受歡迎。“體積小,僅有火柴盒大,但是印制的字跡非常清晰,裝貼也頗為考究,分上下兩冊,裝在一只精巧的書匣內(nèi)。”徐州圣旨博物館有關(guān)人士說,有意思的是,書扉頁上還“此地無銀三百兩”地表明“幸勿誤帶入場”,說明出版商的刁鉆狡猾,一旦作弊露餡可防株連自己。
還有一類是夾帶,也是科舉考試時考生作弊的工具。雖然官府對作弊嚴查,甚至還有嚴酷的懲罰措施,但也擋不住考生對功名利祿的向往。古代的考生往往把“四書五經(jīng)”等考試內(nèi)容,用極細的毛筆寫在鞋襪或者衣服內(nèi)襯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