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歐祺達,25歲,環(huán)能公司海上環(huán)衛(wèi)站的環(huán)衛(wèi)工人。2013年本科畢業(yè)后入職,任海上環(huán)衛(wèi)工至今。
●感言
要讓世界各地的賓客都看到廈門的美,工作再辛苦都不覺得疲憊。

歐祺達利用船上的工具清理船只收納的海洋垃圾。
臺海網(wǎng)8月12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雖然每天要打撈、處理海量的垃圾,但能駕駛船舶在海上劈波斬浪,有時還能欣賞美麗的白海豚,“90后”帥小伙歐祺達對自己現(xiàn)在的工作很滿意。
作為廈門市環(huán)境能源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廈門峻鴻環(huán)境固廢處置有限公司海上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站要負責九龍江入海口、廈鼓、白城、演武、五通及五緣灣內(nèi)等共計62平方公里海域的垃圾清理工作。在這里工作四年,白凈的瘦弱年輕人變成黝黑的健壯漢子,雙手和膝蓋處布滿傷痕,但在歐祺達看來,干這一行雖然苦累,卻收獲了很多。
苦累:頂著酷熱撈垃圾 每天往返十余次
前天下午2時許,烈日當空,空氣中的水分仿佛被抽干一般。海上環(huán)衛(wèi)機械清掃船的船艙內(nèi),空調已開到最低,依然悶熱,外面的鐵質甲板,溫度超過50℃。為了安全,水手還需穿上救生衣,帶上安全帽進行作業(yè),幾分鐘就會汗流浹背。
釘耙這種整理垃圾的工具,長柄都被曬得滾燙,但歐祺達也必須赤手握住,“戴手套不夠精細,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工作,只能赤手操作。”手上的不少傷痕,就是這樣留下的。
打撈作業(yè),對歐祺達來說早就習以為常。“每艘機械清掃船可載約十噸垃圾,載滿就要返回碼頭清理,最多時每天要往返十余次。”若是打撈到特殊垃圾,得花費更大的力氣。當天下午,歐祺達和同事們就打撈到一個巨大的鐵塊廢料,船上的打撈斗都無法帶動,他們只得將繩索系在鐵塊上,用人力將鐵塊拉進垃圾箱。
成長:因為向往大海而入行 學會不少新技能
2013年夏天,大學剛畢業(yè)的歐祺達看到報紙上的招聘啟事,毫不猶豫地報名入職海上環(huán)衛(wèi)站。“我是學物流管理的,專業(yè)完全不對口。但作為一個廈門孩子,我家里長輩都是討海人,我對大海很向往。”歐祺達說。
“沒想到這么辛苦,但也有收獲。” 別看歐祺達整日干的都是些力氣活,他可是“學霸”一枚。利用工作間隙,他從船舶“四小證”考起,如今已成功取得“二副”資格。他自豪地說,接觸這份工作后,自己學到很多之前從未涉獵的知識,如繪制海圖、駕駛船舶、觀察潮汐等。
“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讓全世界看到,廈門的海域有多么潔凈!”歐祺達信心滿滿地笑著說。“前陣子出海,我們還遇見白海豚呢!”白海豚的生活環(huán)境對水質要求很高,在歐祺達看來,在廈門見到白海豚,就是對廈門海域水質的肯定,也是對他們工作的最好褒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