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心檔案
姓名:黃華珍
畢業(yè)學校:廈門雙十中學
高考分數(shù):588分(文科)
報考院校:南開大學
預計學費:5800元
臺海網(wǎng)7月2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 實習生 劉雅昕 陳悅意 文/圖)我不想像爸媽一樣辛苦生活,我要努力改變現(xiàn)狀,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將來供弟弟讀書。
狹小的空間,擠著黃家六口人。長年累月的暴曬、勞作,黃華珍的父親,身體過早透支,體虛休養(yǎng)在家,全家人的重擔,靠著華珍母親起早貪黑,打兩份工苦苦撐起。
就算如此,18歲的華珍依舊樂觀開朗。身高一米五的她,散發(fā)著巨大能量,她挺直地坐著,向?qū)笥浾咧v述著自己的故事和理想。
在今年的高考中,華珍以文科588分、全省第339名的成績,考取了南開大學意大利語專業(yè)。為了攢學費,她每天3小時上街頭發(fā)傳單。
忍耐著的
隔出來的房子,擠著一家六口人
后埭溪路,銀龍廣場??此乒怩r的樓宇內(nèi),藏著一套小公寓,住著黃華珍一家。
木板隔擋成兩間臥室。一邊住著82歲的爺爺,另一側(cè)的小隔間里,華珍和爸爸、媽媽、弟弟四口人,擠在了上下兩層的木架床。
就是這么小的空間里,來廈門打工的姑姑,也經(jīng)常在此落腳。“實在沒地方,有時候就在客廳湊合了。”華珍說。
廚房,其實也就是僅容一人身的陽臺隔出來的。
就這么個“七隔八圍”勉強隔出來的房子,是黃家?guī)啄昵耙е?、硬著頭皮買下來的。
華珍父親黃榮衛(wèi)無奈搖了搖頭說,向親戚借點錢,加上早年有些積蓄,東拼西湊了首付款,按揭買下了這套48平方米的小房子。可現(xiàn)在每個月3000多元按揭款,壓得這個家庭快喘不過氣。
硬扛著的
父親體虛休養(yǎng),母親打兩份工撐著
最難的是,這一切重擔,都落在了母親身上。
年近50歲的父親黃榮衛(wèi),龍巖新羅人。早年跟著同鄉(xiāng),來到廈門,做著園林綠化的生計。近30年的戶外暴曬、體力勞動,讓黃榮衛(wèi)的身體每況愈下,醫(yī)生說要休養(yǎng)。兩年前,他不得不放下活,休養(yǎng)在家。
養(yǎng)活一家五口的重擔,華珍母親一人硬生生扛起。華珍母親在一小學當保潔阿姨。每天早上6點多,就出門上班。早的話,晚上8點才回來,每月收入僅有2000余元。“一份工,錢哪夠!我打兩份工。”下完班,華珍母親還會再接家政鐘點工的零活,經(jīng)常是一干活,就要忙到深夜11點才能到家。華珍看著也心疼,她紅了眼眶,“媽媽非常不容易,工作辛苦,收入又少,我真的很心疼她”。
頑強著的
每天3小時,街頭發(fā)傳單攢學費
盡管酸楚艱困,但華珍仍樂觀開朗。身高一米五的她,散發(fā)著巨大能量。她最喜歡的一本書是余華的《活著》,“歷經(jīng)磨難,但仍頑強活著,這就足夠了”。
她以“頑強”和“活著”自勉,高二起,她基本很少向家里要錢,“申請了學費補助,生活費也是向?qū)W校申請了助學金,省點用,花銷足夠了”。
高考完,華珍錯過了教育輔導機構(gòu)“助教”的暑假工機會,索性就走上街頭,發(fā)傳單攢學費。
一小時20元,每天在太陽底下3個小時,一周五六天,火車站附近不少地方留下了她的汗水和身影。
一周結(jié)算一次,上周,她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筆工資”,160元。她說,能賺一點是一點,家里就能少一份負擔。
堅信著的
努力改變現(xiàn)狀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沒發(fā)傳單的時候,華珍也沒閑著,她經(jīng)常待在圖書館里,一待就是一天,“看書學知識,還能蹭空調(diào),一舉多得”。
今年高考,華珍以文科588分、全省第339名的成績,考取了南開大學意大利語專業(yè)。
對于未來,華珍有著超出同齡人的清晰規(guī)劃。在她的大學藍圖中,學習小語種的同時,輔修經(jīng)濟學知識,將來畢業(yè)回廈門,找份經(jīng)濟行業(yè)內(nèi)的翻譯工作,這更有優(yōu)勢。
最近,她也早早地自學起意大利語和德語,外加一點經(jīng)濟學。家里的書桌上,整齊地擺放著幾沓稿紙,上面是她手寫的意大利語和德語。華珍坦言,能學一點是一點,上了大學,能更快地融入到學習生活中去。
“只有知識能改變我們的命運。”華珍說,她不想像爸媽那樣辛苦生活,她要努力改變現(xiàn)狀,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將來供弟弟讀書,讓弟弟有個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
這個家每月的收入,都用來還房貸,學費仍沒著落。但華珍很堅定,“用盡一切辦法,我也會讀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