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3月29日訊 (廈門晚報記者林珊)“老姐,你在哪里?”“哎,我在那個D、O、N、O……的門口,隔壁是那個I、N……哎喲要命!這些店鋪能不能取個中文名?”池女士的大姨和五姨在集美某商場逛街,不慎走散,想打電話聯(lián)系“定位”,但面對各種英文店招,都茫然了。
近日,池女士的大姨和五姨從福州到廈門,找池女士的母親團(tuán)聚。池女士帶他們?nèi)ド虉龉浣仲徫铩YI完東西后,池女士先提到車上,讓母親帶兒子去一趟洗手間,而大姨和五姨繼續(xù)在一樓逛。不料,大姨和其他人走散了。五姨趕緊掏出手機(jī),給大姨打電話,問她在哪里,大姨看了看旁邊的店,全是英文店招,而且沒有一家是熟悉的。
大姨說了半天,五姨也沒聽懂。池女士接過電話,確定了一下位置,讓大姨站著原地別動,她過去接。
池女士說,她在商場一樓走了一圈,發(fā)現(xiàn)只有兩家店的招牌是中文名。她說,大姨和五姨都是退休教師,算是有文化的人,面對滿目的英文店招都會糊涂,何況是沒有接受過太多教育的人。她也很不解:“為什么商場里的店都要取英文名?”
記者走訪了集美萬達(dá)、加州商業(yè)廣場,發(fā)現(xiàn)商場里有不少英文店招。在集美萬達(dá),記者粗略數(shù)了下,一樓和二樓近90家商店中,只有10家是純中文名,另有10家是中英結(jié)合的店,其余都是英文店招。在加州商業(yè)廣場,記者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除了四樓餐飲店幾乎都是中文名外,一至三樓的101家商店中,有73家是英文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