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2月12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陳捷 通訊員 思法)廈門消費者徐先生因賣家承諾發(fā)貨又食言,一怒之下告上了法庭,向天貓商城一個賣家索要“三倍賠償”。近日,思明區(qū)法院針對這樣一起索賠案作出一審判決,駁回了買家的訴求。
徐先生說,他網(wǎng)購100袋棗夾核桃,明明被告知“有貨”,下單付款后卻變“沒貨”,結果導致他準備的酒席出現(xiàn)“斷貨”。
去年5月11日,徐先生為準備酒席,在天貓商城從被告開設的一家食品專營店購買棗夾核桃,500g/袋,共計100袋,價款共計3800元。
徐先生與賣家溝通聯(lián)系購買數(shù)量及是否有貨,還特意說明,購買該商品將用于酒席,明確告知明天過來購買。面對詢問,賣家給出明確答復“有貨”,還說下午就可以發(fā)貨。
然而,徐先生拍下后,下午的時候賣家告知原告?zhèn)}庫庫存不足,并詢問是否可以明天發(fā)貨,徐先生表示同意。隨后,賣家告知徐先生“倉庫缺貨”,要求徐先生“申請退款”。
于是,徐先生申請退款,去年5月17日申請退款成功。賣家按天貓商城規(guī)則向徐先生賠付50000積分。
明明被告知“有貨”,下單并付款后卻不能如期收貨。為此,徐先生把這家食品專營店告上了法庭。他認為,被告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因此訴請判令被告賠償原告11400元(按三倍賠償)。
不過,被告答辯說,原告已經(jīng)申請退款并成功,因此原、被告之間的買賣合同已經(jīng)解除。所以,被告在本次銷售過程中不存在欺詐行為,原告的利益并沒有受損,被告不應當向原告賠償所謂損失。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被告行為也不構成欺詐。
法官說法
三倍賠償,缺乏依據(jù)
法院判決認為,原告與被告之間存在買賣合同關系,系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合法有效,雙方均應當嚴格履行協(xié)議。原告已依約向被告支付貨款,被告未依照約定按時發(fā)貨已經(jīng)構成了違約。原告申請退款,被告按照天貓商城的規(guī)定給予退款并賠付原告50000積分,雙方已經(jīng)協(xié)商解除合同。被告未實際提供商品給原告,原告請求向其賠償三倍損失,缺乏事實與法律依據(jù),不予支持。
不過,雖然法院認定天貓商家并非構成欺詐,但法官也提醒,既然雙方存在買賣合同關系,賣家還是應該嚴格履行協(xié)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