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植物園撿拾的干枯花托

◆張弋鄲一家近期[撿秋]的收獲

▲張弋鄲一家在植物園“撿秋”
臺海網(wǎng)10月22日訊(海峽導(dǎo)報記者 鄭麗金 朱黃 文/圖)金秋十月,廈門的田野間、山林中,果實累累。近期,一項秋季限定版戶外活動——“撿秋”正悄然興起,許多市民游客走進山野、公園“撿秋”,感受秋天的收獲與喜悅。
“撿秋”也叫“拾秋”,原本指的是,每年秋收過后,農(nóng)民到田地里搜集遺落的農(nóng)作物,避免浪費?,F(xiàn)如今,“撿秋”成為了大家探索、分享戶外體驗的一種新形式,更多是指人們在秋天時節(jié)走到戶外,撿拾秋天獨有的落葉、果實和花卉,拍下照片或帶走做成手工藝品、裝飾品。
導(dǎo)報記者在社交媒體平臺搜索發(fā)現(xiàn),廈門的園林植物園,以及白鷺洲公園、石頭皮山公園等公園都是“撿秋”的熱門點。
現(xiàn)場 家長帶著孩子一起“撿秋”
上周六,導(dǎo)報記者來到廈門園林植物園。下午3點多,陽光明媚,植物園內(nèi)已有不少市民游客,或三五成群坐在草坪上休憩,或漫步在林間小道,還有一些市民彎著腰在樹下、草叢邊尋尋覓覓,漂亮的落葉、落花、果實都是他們“撿秋”的驚喜。
湖明小學(xué)五年級學(xué)生張弋鄲就和父母拿著夾子、塑料袋在樹林間“撿秋”,下午兩點半進園,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就撿到了小半袋子的成果,有銀樺果莢、木麻黃果實、南蛇簕果莢,也有海紅豆、檸檬桉、安息香等植物種子,品種豐富多樣。
張弋鄲的媽媽樊女士說,平時周末他們經(jīng)常帶著孩子探索大自然。秋天正好是許多植物種子成熟掉落的季節(jié),近期的周末,他們都會帶著孩子到植物園、公園里“撿秋”。“我們撿的都是木質(zhì)化的種子,易于保存,撿回去經(jīng)過清洗處理后,放在盒子里保存,等收集得差不多后,再把它們做成植物標本或者小掛件、戒指等手工藝品。”樊女士指著手上戴的“紅寶石”戒指告訴導(dǎo)報記者,上面的“紅寶石”其實就是撿的海紅豆,是張弋鄲發(fā)揮創(chuàng)意給她做的。
在廈門大學(xué)上大四的劉雅靜也和她的“撿秋”搭子來到植物園“撿秋”,一個茶葉盒子和一個牛皮袋子就是她“撿秋”的工具,撿的主要是一些好看的落葉和落花。她購買了一些做書簽的材料,撿回去的落葉和落花會先夾在書里進行脫水處理,之后再做成書簽留作紀念。
體驗 驚喜不斷,“撿秋”就像開盲盒
在社交媒體平臺,許多人把“撿秋”收獲的“寶貝”擺成各種造型,定格畫面分享,還有不少人帶回家后制作成漂亮的家居裝飾品、手工藝品,留作秋日紀念。
那么,“撿秋”這項戶外活動為什么會受到大家的追捧?今年已多次到公園“撿秋”的市民王女士認為,“撿秋”與之前流行的“citywalk”有些相似,但相比之下,“撿秋”還能體驗到收獲的滿足感和開盲盒的趣味性。“‘撿秋’專注于在戶外尋找和撿起,其間,可以忘掉生活工作中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精神療愈。”王女士說。
導(dǎo)報記者也試著在植物園里體驗“撿秋”,不到一小時就收獲滿滿。“撿秋”的過程好似開盲盒,在樹下、草叢中能撿到什么樣的落葉、果實全憑運氣,每一次彎腰撿起都是秋天給予的驚喜。
相關(guān)專業(yè)人士提醒,“撿秋”雖好,但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理性撿拾,切勿“傷秋”。在享受“撿秋”樂趣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環(huán)境,只撿拾自然掉落的落葉和果實,不要傷害花朵和樹木。此外,撿到的果實也不要隨意食用,以免引起身體不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