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8月1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捷 通訊員 翔法)遠在國外的“老同學”向你發(fā)來求助信息,稱手機網絡受限,國內APP都用不了,銀行轉賬出問題,航班馬上就要起飛,機票還需要一筆尾款。這種情形,你幫還是不幫?
近日,翔安法院在審理一起掩飾、隱瞞犯罪所得案件過程中發(fā)現了一種新型詐騙手法。讓我們來看看,究竟怎么回事?“阿星,我要回去了,需要帶點什么東西給你?有件事得麻煩你一下,我之前定了機票,現在聯系不上售票的張經理了,想讓你幫我聯系一下她。”一天,被害人阿星(化名)突然收到“老同學”通過微博(國際版)發(fā)來的求助信息。“老同學”自稱手機網絡受限打不了電話、發(fā)不了微信和QQ,只能用微博(國際版)聯系。“老同學”說:“你就說我這邊現在需要急用機票,讓她幫忙加急辦理一下,這是張經理的郵箱和我的票號。”“老同學”還說:“我用網銀付了好幾次都是出現接收境外外匯飽和狀態(tài),試了好多次都付不了,要不我先轉到你那邊,你再用國內賬戶代付給她?錢已經轉到你賬戶了,跨境跨行要6-12小時才能到賬。”
阿星覺得“老同學”有難,還是要幫一幫,而且雖然錢還沒到賬,但這個“老同學”已經把轉賬憑證發(fā)過來了,這如果不幫忙實在不夠意思。于是,阿星幫“老同學”付了18862元的機票(經濟艙)尾款。
隨后,阿星便收到了張經理的回復:“實在抱歉,你朋友錯過了最佳支付時間,經濟艙的票已售完,目前只有頭等艙的票了。由于區(qū)域性網絡波動問題,導致國際航班沒及時更新,對你們造成不便,我們非常抱歉!”
在“老同學”的哀求下,阿星又轉給騙子27965元,為“老同學”辦了升艙。
阿星說:“我以為對方是我高中同學,而且對方給我發(fā)了兩張轉賬憑證,說錢已經轉給我了,但因為是國際跨行轉賬,不一定能按時到達。直到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我同學發(fā)聲明說有人冒充他的微博號騙錢,我才意識到被騙了。”
法官提醒
未經核實不要轉賬
法官提醒說,很多人使用社交軟件關注新聞資訊、分享身邊新鮮事,但部分社交軟件對于多數人而言并不是常用的聊天工具。與其他即時通訊軟件相比,部分社交軟件不需要添加好友即可進行聯絡,信息也更公開,導致騙子更容易竊取個人信息,騙術更有欺騙性,通過研究評論區(qū)的評論也更容易進行“精準詐騙”。
因此,如果有一天好友突然通過不常用的聯絡方式聯系你,一定要提高警惕。特別是遇到他們以任何理由要求大額轉賬時,一定要進行多重驗證,確認身份,切勿礙于人情而盲目相信對方。未經核實不要輕易轉款,發(fā)現被騙及時報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