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廈門廈金灣灘涂,市民游客在挖花蛤、海蠣等海鮮
臺風刮來“海鮮盛宴”,沙灘上現(xiàn)“趕海大軍”
提醒:貝類一旦死亡,會快速滋生大量病菌
臺海網7月31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朱黃 鄭麗金/文 王宇翔/圖)7月28日,臺風“杜蘇芮”與廈門擦肩而過。“杜蘇芮”給廈門帶來風雨,也意外地讓廈門的海灘上出現(xiàn)了大量海鮮。7月30日,不少市民、游客拎著桶或袋子到沙灘上“趕海”,不一會便滿載而歸。
在黃厝沙灘,來自江西的游客姚先生告訴導報記者,他聽民宿的老板娘說這邊有很多海鮮被沖上岸,就特地帶了手套、長筷子、水桶來這邊撿生蠔,“很快一桶就滿了”。在現(xiàn)場,還可以看到花蛤、海蠣、螃蟹、小章魚、蚶子等,大小不一,形成了一條“海鮮灘”。
從上午10時到下午3時許,海灘上來“趕海”的人絡繹不絕。在廈金灣一帶灘涂上,散布著許多貝類,許多人正帶著小桶小鏟在撿海鮮,有的市民撿了滿滿幾大桶花蛤。市民葉女士經常來海邊“趕海”,當日她也帶著孩子來了。“每次臺風,灘涂上都會出現(xiàn)很多海鮮,也不知道是從哪里來的。”葉女士說,“我沒撿多少,主要是來體驗一下這種氛圍。我離開沙灘時,大概還有百余人在撿,有的拿桶,有的拿袋子,還有人專門開車來撿。不一會兒就能撿一桶或一袋子。”
這些被臺風“送來”的海鮮,是大自然的饋贈嗎?廈門海洋職業(yè)技術學院的陳老師介紹,貝類海鮮,一般生長在潮間帶的漫灘和淺海海床上,這些地方在臺風來臨時很容易被波浪刮動。由于章魚、螃蟹、貝類都相對較輕,波浪會把它們從海床上沖走,然后拋到海岸線上。“再美味的海鮮,也沒有健康重要!莫用生命去‘趕海’!”陳老師提醒,海洋動物甲殼尖銳,如果不慎劃破皮膚造成傷口接觸到海水、貝殼或魚類,便有可能感染“創(chuàng)傷弧菌”,進而引發(fā)嚴重的壞疽;同時,由于野生貝類海鮮含有很高的細菌量,再加上蛋白質分解速度快,這就導致貝類一旦死亡,就會快速滋生大量病菌,食用將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