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改革開放40年·致敬特區(qū)勞動者】匡鑫:見證廈門公園之變
臺海網(wǎng)2月12日訊 據(jù)廈門廣電網(wǎng)報道 說起休閑健身,現(xiàn)在很多市民都會選擇到附近的公園里走走逛逛。而在40年前,人們說起逛公園,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去中山公園、植物園。40年來,廈門的公園建設日新月異,讓市民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綠色福利。長期從事園林公園建設的匡鑫是個見證者,一起來聽聽這些年來他和公園的故事。
這是春節(jié)前的一個早上,剛到辦公室的匡鑫,就忙著和同事核對今年思明區(qū)的公園建設和修繕計劃。這似乎已經(jīng)成為他的工作常態(tài)。工作37年來,他幾乎都在跟公園打交道,而說起公園建設,匡鑫總有說不完的話。
1982年,匡鑫進入園林綠化系統(tǒng)工作。那時他所在的單位叫“廈門市園林管理處”,管理著當時廈門僅有的兩座公園:中山公園和植物園。1983年,匡鑫趕上一件大事——市政府要修繕中山公園南半園?,F(xiàn)在的南門牌樓、逸趣園等標志性建筑,都是在那次南半園的修復中建設起來的。
思明區(qū)園林綠化管理中心黨支部副書記 匡鑫:就是在盡量保持原先的市民當中有情結的一些比較有特色的這些建筑物和構筑物,再結合造園的一些手法吧,做了一些這種改造。
匡鑫說,修繕后的中山公園依舊是個熱門的旅游地,不僅是廈門本地市民,外地游客來廈門也喜歡來這里看看。在這之后,廈門的公園建設開始進入發(fā)展期,鴻山公園、嘉禾園、蓮花公園、金榜公園、南湖公園等相繼建成。匡鑫清晰地記得,嘉禾園、南湖公園的建設得益于當年筼筜湖的整治。1984年,筼筜湖開啟一期綜合整治。在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習近平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huán)境”的20字方針指引下,在整治的過程中,他們在筼筜湖畔規(guī)劃了2座公園——嘉禾園和南湖公園。伴隨著筼筜湖的治理,這兩座公園也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1997年,廈門申報創(chuàng)建“國家園林城市”,這也促進了狐尾山公園和仙岳公園兩座山體公園的建設。當時園林部門分別成立了“仙岳公園籌建處”和“狐尾山公園籌建處”,匡鑫先后在這兩個籌建處工作了十年。他回憶,當時建設兩座山體公園的難度很大,光修建上山的道路就費盡周折,要考慮怎么筑好護坡,以免造成水土流失。為了增加山體公園的趣味性,他們還為公園注入文化的元素。像是狐尾山公園就依托氣象臺,打造成氣象主題公園。
思明區(qū)園林綠化管理中心黨支部副書記 匡鑫:像我們現(xiàn)在看到這個世界氣象名人園,那都會賦予了很多文化的內涵在里面,再結合一些新材料、新科技,一些新的造園的手法,就會更加豐富這個公園的這么一個景觀。
進入21世紀,廈門的公園數(shù)量越來越多。匡鑫說,這一時期建設的公園,一方面在建園規(guī)模上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公園的品質也有了進一步提升,更加突出精致與便民。以思明區(qū)為例,從2011年開始,他們通過“見縫插綠”的方式,建設或改建了一批社區(qū)公園。如東浦公園、廈門國際友好公園等。這些公園雖然小,但是功能齊全,越來越精致,還可以滿足群眾休閑鍛煉的需要,而且離住宅區(qū)更近了。對于匡鑫來說,他與公園的故事還在繼續(xù)。
思明區(qū)園林綠化管理中心黨支部副書記 匡鑫:習總書記在金磚廈門會晤上稱贊廈門叫做“一城春色半城花”,對廈門高顏值高素質的城市的這個贊嘆非常高,那我作為一個園林人來講的話,也確實非常地欣慰能這么幾十年參與這個建設當中,未來我將一如既往地為扮靚廈門城市而努力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