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月22日訊 據(jù)廈門廣電網(wǎng)報道 為了有效解決翔安區(qū)原水供應緊張的問題,去年10月,從集美引水供往翔安的西水東調原水管道工程全面開工建設。最近,經過同安大橋時,您會發(fā)現(xiàn),在海面上多了兩條數(shù)百米長,由鋼管拼接而成的“長龍”。這就是西水東調工程將要鋪設在同安灣海底的原水管道。這也是目前福建省內管徑最大、長度最長的過海供水管道,在全國也屬罕見。那么這條過海管道將如何跨越海灣呢?
在同安灣海邊的西水東調原水管道工程施工現(xiàn)場,最引人關注的是伸入海面的原水管道,在大型起重機械、船舶的配合下,工人們像“接龍”一樣,將一根根長12米,直徑1.6米的鋼管焊接在一起,在浮箱的作用下,兩條數(shù)百米長的管道,在海上延伸出去。等到這兩條管道分別“長到”600多米后,它們最終將在海上進行接連,拼成一條長達1378米的“鋼鐵長龍”。而要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將一根根鋼管嚴絲合縫地焊接在一起,難度可想而知。
廈門水務集團西水東調原水管道工程項目經理 王元清:就是專門租了這個船,然后在船的邊上架了一個懸條,懸條出來的這個平臺,那我們就在這個平臺上來搭接,那這樣子就可以克服海上這個,就是風浪啊潮汐這個影響,就在拼接的這個部位,能夠克服錯位的這個問題。
每完成一段焊接,專業(yè)檢測人員都會借助超聲波、X射線等先進設備,像做“B超”一樣,對焊縫進行嚴格檢測。
西水東調原水管道檢測人員 余思銓:這個是做焊縫檢測,檢測它焊縫里面有沒有一些缺陷啊,比如說孔洞啊,雜質啊,如果發(fā)現(xiàn)問題它就返工,就是要返修,返修完以后我們要重新復測,我們在岸上都要把關好,讓它全部合格以后才下海。
目前鋼管焊接已經完成了950米,而完成管道焊接僅僅只是跨海的第一步,要把這條1378米的“鋼鐵長龍”,平穩(wěn)地沉放到海底,是施工方要克服的另一個重點難題。由于海底起伏較大,在沉管之前,施工方要在海底開挖一條基溝,讓管道能夠平穩(wěn)放置。而在沉管作業(yè)時,為了克服潮汐、風浪、天氣等因素的影響,還需要依靠大型施工船舶、專用浮筒以及專業(yè)潛水員下水配合。
廈門水務集團西水東調原水管道工程項目經理 王元清:那這一個管道拼接完之后,我們就要一次性均勻給它著落在這個基槽上面。那我們還要再加很多專用的這種浮筒,那通過這個管道里面的注水,通過浮筒里面的這個浮力作用,那我們就要能夠保證整個管線是均勻下沉的,那著落在這個基槽上面。
預計今年3月,沉管作業(yè)就將正式展開。據(jù)了解,西水東調原水管道工程全長約15公里,起于集美乙池旁取水泵站,管道橫跨同安灣,最終將九龍江水引入翔安水廠,設計日供水量為25萬噸。除了跨海段外,其它施工作業(yè)面也都在穩(wěn)步推進,預計今年內就能建成通水,屆時將有效解決翔安的區(qū)域性缺水問題,進一步完善我市的供水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