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8月28日訊 據央視網報道 9月3號到5號,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將在廈門舉行。
廈門是一座移民城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不同的地方匯聚在這片土地上,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和聲音。在廈門,幾乎每一周都有音樂會,彈奏的可能是古老的南音,可能是流行音樂,也可能是一場歌劇。一座城市的性格,有時候聽聲音就能夠知道,而廈門曲調里裹著的輕柔、細膩和安靜,已經緩緩流淌進生活中,讓遠道而來的客人也能夠通過不同的聲音里認識廈門?!稄B門走透透》,下面我們用心來“聽”廈門。
中華社區(qū)的街道里經常會傳出這樣的音樂聲,悠揚,婉轉,似乎可以讓快節(jié)奏的工作、生活,瞬間慢下來。這是一個有著130多年歷史的社團在彈唱南音。南音又稱“南曲”“南管”,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漢族古樂,1000多年后,仍在閩南、東南亞地區(qū)盛行。
集安堂的排練場是一間狹窄的民宅,小小的房間里擠滿了人,上到70多歲的老人,下到10多歲的孩子。聽老人們說,南音也曾經歷過低潮,最不濟時,社團里僅剩十位上了年紀的老師傅,后繼無人。近些年,廈門一些中小學課堂邀請他們給孩子教授南音課程,有些學生逐漸變成了“票友”,為南音注入新的生命。
12歲的陳思思是社團里最年輕的。雖然曲調已經爛熟于心,唱詞里的內容,卻還是一知半解。
和陳思思一樣,蔡雅藝小時候對南音也是一知半解。蔡雅藝從6歲開始和母親學習南音,從一知半解,到深諳其道。長輩希望她傳承家業(yè),他們也先后到了新加坡、日本、歐洲、美國等地演出,漸漸地,雅藝覺得南音是一份責任。
從2014年開始,蔡雅藝帶著南音走出傳統(tǒng)的社團,到許多時尚的場所演奏分享,她在廈門開設了公益課程,突破門檻,讓更多年輕人能接觸到南音,喜歡上南音。
在廈門,每一道風景都有屬于自己的聲音。每個人心中的廈門,都有著自己的模樣。來自浙江的郭肖華將它寫成詩,來自臺灣的楊慕把它譜成歌,近兩年來,他們?yōu)閺B門寫了12首歌,行走在廈門的海岸線上,常常可以看見他倆席地而坐,高聲彈唱,他們用這樣的方式把心中的廈門介紹給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