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隧道火災救援演練現(xiàn)場,橋隧中心工作人員先行處置,疏散乘客。

▲消防戰(zhàn)士遙控“戰(zhàn)斧”機器人噴霧。

▲應急輕型機械化橋。

大功率“龍吸水”正在進行應急排水。
臺海網7月23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昨日上午,我市展開保障公路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搶險綜合演練。演練由廈門市政府、福建省交通運輸廳聯(lián)合主辦,市公路局、市公路橋隧維護中心承辦。交通、公安、消防、交警以及武警交通第八支隊等20多個部門參與。整場搶險演練全過程40分鐘,投入應急搶險設備50余臺,參與搶險人員近300人。消防排煙車、“戰(zhàn)斧”消防機器人、消防隧道滅火救援車、“龍吸水”、應急輕型機械化橋等多款新式設備及其他特種車輛參與演練。
鏡頭1:隧道火災應急救援
多部門第一時間趕赴各司其職進行處置
“灌新隧道往翁角路方向距隧道入口約1600米處,一輛貨車因右前輪胎爆胎撞上一輛公交車,兩部車卡在一起撞向隧道壁。公交車司機被困,貨車油箱破裂起火,隧道內交通受阻,情況危急……”
昨日上午9時40分,伴隨著緊急的求助聲,一場廈門重大活動保障公路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搶險綜合演練在海滄區(qū)灌新隧道拉開序幕。
橋隧中心灌新隧道監(jiān)控員第一時間向110指揮中心報警,通知隧道洞口安全員緊急封閉隧道,通知值班班長帶領備勤人員趕赴事故現(xiàn)場開展先期處置;事故司機、乘客等利用隧道消防設施進行前期自救。110指揮中心接警后,調集消防、交警、120等奔赴現(xiàn)場進行救援處置。
參演救援人員在第一時間趕到事故現(xiàn)場。消防官兵進行滅火、排煙、疏散等施救,交警部門進行交通管控、人員疏散……各部門各司其職,展開救援處置。明火撲滅后,公安偵查人員等還對現(xiàn)場進行了相關后續(xù)處置。環(huán)保部門確認空氣質量符合標準后,交警組織恢復交通。
鏡頭2:公路防汛應急搶險
公路部門和武警聯(lián)合迅速架起25米鋼橋
在演練現(xiàn)場,還有另一個災情:我市受臺風暴雨襲擊,多個區(qū)、鎮(zhèn)受災,324國道289k+300處一座20米橋梁被沖毀,公路中斷受毀點必須立即搶通。
發(fā)現(xiàn)災情后,我市公路部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經專家組現(xiàn)場勘察,采用排水車“龍吸水”進行應急排水,并架設公路鋼橋。公路部門立即調集公路應急搶險隊緊急趕赴災情現(xiàn)場。由于轄區(qū)災情嚴重,請求上級調集武警交通八支隊廈門預備隊支援架橋搶險。
公路應急搶險隊快速集結隊伍及搶險設備趕赴現(xiàn)場,采用兩臺大功率“龍吸水”排水車,開展道路積水應急排水搶險。
武警交通八支隊調集架橋搶修裝備趕赴水毀阻斷現(xiàn)場,采用應急輕型機械化橋開展臨時鋼橋架設。橋梁沖毀處由一座25米鋼橋替代,搶險救災通道得以恢復通行。
【亮點】
滅火架橋三個能手
應急演練中出現(xiàn)了不少高精尖設備,這些機械化設備大幅提升了我市道路交通應急搶險能力。
隧道火災:“戰(zhàn)斧”消防機器人
在隧道火災演練現(xiàn)場,有一臺履帶式機器人引人注目。它頭頂一個圓形的渦輪機,不停地噴出水霧,同時將火災濃煙吹散,效率極高。
消防部門介紹,這臺機器人名為“戰(zhàn)斧”,能將高達3500升/分鐘的水流噴成霧狀小液滴,噴射距離足有幾十米。其使用無線遙控操作,身著一身紅色“鎧甲”,可以推動三四噸重的障礙物,在隧道火災這種人員難以靠近火場、障礙物較多、煙霧難以快速排除的情況下,是救援好幫手。
隧道積水:大功率“龍吸水”
廈門公路多隧道,當發(fā)生隧道積水時,必須想辦法盡快排干。昨日的隧道積水演練,市公路局派出大功率排水車——“龍吸水”,其在現(xiàn)場伸展開一根巨大的“吸管”,快速吸干低洼地積水。
市公路局介紹,“龍吸水”排水量達每小時1500立方米。也就是說,一座長50米、寬20米、水深1.5米的標準游泳池,“龍吸水”1小時就能將其全部抽干。昨日現(xiàn)場,公路部門還派出了兩臺類型不同的“龍吸水”,一臺是高空式“龍吸水”,一臺是垂直式“龍吸水”。高空式“龍吸水”多用于下穿隧道積水,能將積水向上卷揚到較高的位置,救援搶險適應性較強。
道路水毀:應急輕型機械化橋
大水沖毀道路怎么辦?架橋車能在十幾分鐘內架起一座25米長、3.2米寬的臨時橋梁,保障30噸總重的車輛通行。
武警交通部隊昨日演示了HZQL25型應急輕型機械化橋的架設過程。這種橋,由專用架設車來完成架設和撤收作業(yè),其越野性、行駛通過性、地形適應能力更為突出。比如,演練現(xiàn)場的道路情況并不是很好,但操作人員仍能快速架起橋梁,而且堅固可靠,幾輛皮卡車安全駛過,臨時橋梁紋絲不動。據(jù)悉,這種機械化橋需要的作業(yè)人員較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配置一些專用裝置后,還可與其他舟橋器材進行混合架設。
本報記者徐景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