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11月2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 通訊員 連少凡/文 常海軍/圖)校長室里,茶葉渣單獨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有分類垃圾桶;
校園里,垃圾分類是黑板報的常用主題,是孩子們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
環(huán)保小屋里,孩子們用果皮做的酵素和有機肥擺放整齊;
作文里、辯論賽中、勞技課上、運動賽場……廈門外國語學校湖里分校讓垃圾分類走進課堂、進心靈、見行動。
據(jù)了解,在殿前街道大黨工委和湖里區(qū)教育局引領下,廈門外國語學校湖里分校與殿前街道有效聯(lián)動,不斷推進垃圾分類,師生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均達100%,并帶動家長與社區(qū)居民參與,實現(xiàn)“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qū),讓垃圾分類成為校園里的新時尚。
1 街校聯(lián)動,垃圾分類進課堂
在湖里區(qū)殿前街道,廈門外國語學校湖里分校名聲不小,除了教學質量備受稱道,垃圾分類同樣走在先、做在前。
走進外國語湖里分校教學樓,孩子們用粉筆描繪著關于垃圾分類的思考;校園垃圾桶處,“垃圾分類流程圖”流程清晰;校長辦公室里,廚余、其他和可回收垃圾分得清楚,一幅垃圾分類畫作頗為醒目。
據(jù)了解,廈門外國語學校湖里分校高度重視垃圾分類,與街道形成良好聯(lián)動,從宣傳到轉運,從推廣到實踐,樹立了垃圾分類的“學校典范”。“為了更好地推進我校垃圾分類工作,我校特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校長胡劍豪說,他們學校垃圾分類校長帶隊,德育科、總務科牽頭,辦公室、教務科配合,從理論宣傳和實踐推廣上齊頭并進。
如今的廈門外國語學校湖里分校,在國旗下講話等全校集會活動中,在午餐時間的學校廣播、校園LED里,在專設垃圾分類、垃圾不落地宣傳專欄中,垃圾分類是最常見的主題;在“生活垃圾分類”班會課以及全校性知識講座和主題實踐活動中,垃圾分類是孩子們最關心的話題。
不僅如此,廈門外國語學校湖里分校還與殿前街道互動,邀請負責街道和學校物業(yè)的廈門芊慧物業(yè)服務有限公司主任張麗麗,對三個年段分別開展了垃圾分類講座,制定《廈門外國語學校湖里分校垃圾分類流程圖》,明確垃圾分類的流程和步驟,給學生分發(fā)《廈門市垃圾減量分類知識讀本》,讓垃圾分類走進課堂。
2 家?;?,不斷擴大影響力
在胡劍豪看來,垃圾分類不僅要成為每一個學生、老師的習慣,更要形成以點帶面的輻射網絡,去影響身邊的人和社區(qū)。
校內,地球日期間,舉辦志愿者宣傳活動;開展垃圾分類知識競賽活動;開展“垃圾分類,變廢為寶”的手工制作活動;開展“垃圾分類重宣傳還是重執(zhí)法”辯論賽活動等。
在廈門外國語學校湖里分校的“環(huán)保小屋”內,各類垃圾分類的文創(chuàng)作品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廢舊LED燈做的音樂盒、舊紙皮做的擺件琳瑯滿目,都是孩子們“變廢為寶”的杰作。
不僅在學校,廈門外國語學校湖里分校還積極落實“小手牽大手”,啟動“垃圾分類,家校聯(lián)動”活動;在家長中舉辦垃圾分類趣味投放活動,開展“垃圾分類準確投放”的親子文明共建活動;在家委會中成立環(huán)保小組,獨創(chuàng)班級“樂活星期天”,學生和家長利用周末做垃圾分類志愿者……
隨著秋冬季節(jié)到來,胡劍豪又帶領垃圾分類工作小組,設置樹葉堆肥垃圾桶,把落葉變成有機物循環(huán)利用,同時對每個年段、辦公室、食堂的垃圾量進行登記,要用行動向“垃圾減量”的目標更加接近。


 
          



